“交易式育儿”下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精读妈:愿所有父母都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 只有清醒的爱 , 没有交易 。
和闺蜜聚餐的时候 , 听到她与女儿的对话让我很震惊 。
闺蜜的女儿看上了一款玩具 , 便对闺蜜说:“妈妈 , 你可以给我这个玩具吗?”
闺蜜想都没想 , 直接说:“不可以 , 家里的玩具太多了 。 ”
“交易式育儿”下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闺蜜的女儿开始央求闺蜜 , 最终闺蜜架不住女儿的糖衣炮弹 , 便说:“要买可以 , 只要你这次听写能考100分 , 我就给你买这个玩具 。 ”
孩子很兴奋地问道:“妈妈 , 你说的是真的吗?”
闺蜜点点头 , 还加了一句:“只要你好好学习 , 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买什么 。 ”
过了一段时间 , 闺蜜却发现孩子渐渐对学习有点抵触了 , 没有奖励就不想学 , 甚至以此为条件向父母提要求 。
闺蜜也曾苦口婆心 , 忍不住时也会大吼大叫 , 可孩子却油盐不进 , 一副不给奖励我啥也不干的模样 。
“交易式育儿”下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文章图片
闺蜜实在想不通:明明有奖励 , 孩子为什么还不愿意学习呢?
父母为了激励孩子 , 给予孩子金钱或物质奖励 , 本质上是一种交易 。
显著效果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孩子得到了奖励 , 父母达到了目标 。
殊不知 , 这种效果是阶段性的 。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博士福特 , 通过大量研究指出:从短期来看 , “交易”能够使孩子产生高度的积极性 , 从长远来看 , 这种手段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
“交易式育儿”下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文章图片
长期“交易” , 只能降低孩子的主动性
在《变形记》中 , 13岁的郑长城叛逆、对家人冷漠 , 甚至拔刀相向 , 经常玩到深夜也不回家 , 父母办法用尽 , 也没让孩子有丝毫改变 。
由于孩子平时喜欢问父母要钱 , 爸爸想到拿钱来达成交易 。
“提前一个小时回家给一百 , 准时回来给五十 。 ”令爸爸没想到的是 , 这个“交易”果然带来他想要的结果 , 郑长城开始变得听话 。
于是 , 爸爸就经常使用“交易”:成绩提高10分 , 奖励50;按时回家 , 奖励50等……
爸爸原以为这样做 , 能使孩子改变 , 但没想到事情越来越槽糕 。
郑长城变得有钱就听话 , 没钱就大发脾气 , 甚至以跳楼来逼父母给钱 , 好好的一个家 , 被他闹得鸡犬不宁 。
在长期“交易”的干预下 , 反而让孩子对金钱产生了依赖 , 破坏了孩子的主动性 。
教育家尹建莉曾说:“在发展孩子各种良好品性习惯时 , 胡乱奖励不会对孩子的飞翔产生助力 , 反而会成为挂在孩子翅膀上的石块 。 ”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召集了一些大学生到实验室做智力题 。
第一阶段:所有大学生在解题时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把大学生分成两组 , 一组大学生做对一道题 , 给1美元奖励 , 另一组大学生仍然像原来那样做题 , 没有奖励;
第三阶段:研究者让大家先自由休息 , 再观察在自由休息的时间里 , 哪组大学生会继续做题 。
结果:只有刚才没有奖励的那组大学生才会在休息时间去解题 。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当一个人进行愉快的活动时 , 给他提供外在奖励 , 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的吸引力 。
这就是说明 , 如果想让孩子去做某件事情 , 外部动机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 , 一旦外界的推动力降低或者消失了 , 他们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