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只有两个

明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 , 很多人在听到这个节日名字的时候都以为是网友的恶搞 , 其实 , 这是从1998年起就由一个反体罚组织发起的活动 , 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反体罚的意识 , 改变体罚的习惯 。
每个人的成长记忆中 , 都少不了“被打屁股”的恐惧 ,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戒尺”的描述 , 更是一段课堂阴影 。
体罚是最简单的管教方式 , 却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式 。
在一项儿童实验中 , 研究者让100多名儿童相信自己损毁了贵重物品 , 结果发现 , 拥有打屁股、打耳光、大声斥责的母亲的孩子内疚感反而最少 。
这是因为孩子在接受惩罚之后 , 会用更多的不当行为来回馈父母 。
教育的目的,只有两个
文章图片
正如“国际不打小孩日”的口号所说 , “请来试试看 , 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 , 或者你将会发现 , 今天过后的每一天 , 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 ”
怎样成为温和而坚定的父母、不吼不叫地把孩子养大?或者这几本书能为父母们带来一些启发 。
《去情绪化管教》
生物学家认为 , 人类有三个“脑”:爬虫脑、情感脑和理智脑 。
爬虫脑是最早开始发育的 , 控制我们的生命功能;情感脑主宰了情感系统 , 让我们拥有各种情绪体验;理智脑最后发育 , 控制我们的认知功能 , 包括语言、学习、记忆、推理、计划、控制等等 。
正常情况下 , 我们接受一种刺激 , 爬虫脑会首先运作 , 让我们作出生理上的反应 , 比如厌烦、愤怒等情绪;但是理智脑会很快运转 , 告诉我们理性处理的方式 。
在情绪过分激烈的时候 , 理智脑就会掉线 , 导致行为失控 。
每一次无法自控地对孩子进行训斥、吼叫、甚至打骂 , 都是爬虫脑占了上风 。
“孩子有错误行为、父母严厉惩罚 , 彼此都陷入负面情绪” , 是打骂教育的恶性循环 。
所谓“去情绪化管教” , 就是通过爱与共情 , 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约束 , 而不是严厉训斥 。
《去情绪化管教》一书中提到 , 孩子生孩就有亲近父母的本能 , 当他们受伤或是感到恐惧时 , 会向父母寻求庇护 , 但是如果父母打骂孩子 , 就成了孩子疼痛和恐惧的源头 。
这时候 , 他们的大脑就会非常迷惑 , 甚至会出现信息处理紊乱的情况 , 就像电脑程序卡死一样 。
教育的目的,只有两个
文章图片
丹尼尔?西格尔|机械工业出版社
管教只有两个目的:纠正行为和构建大脑 。
“去情绪化管教”就是让父母向孩子表明 , “我并不喜欢你所做的事 , 但我依然爱你 , 并且在这里陪伴着你 。
我明白 , 你正处在一个艰难时期 , 而我就在这里 , 时刻为你 。 ”
管教的重点在于“教” , 你可以问自己: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样做?我想教给他们什么?要怎么教效果才最好?
《不吼不叫》
提到“国际不打小孩日”的设置 , 有人说 , 也需要一个“国际不气死家长日” 。
写字像虫子爬、自己的书包永远少放一件东西、明明会做的题目总是因为粗心而做错、说了无数遍的话怎么都不听……
《不吼不叫》的作者罗娜·雷纳 , 长期从事儿童成长教育 , 自己有四个孩子 , 曾遇到无数让自己崩溃的时刻 。
教育的目的,只有两个
文章图片
罗娜·雷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她指出 , 父母情绪失控的背后 , 有很多原因 , 比如外界触发 , 像是孩子哼哼唧唧的抱怨、慢慢吞吞的行为;内部触发原因 , 个人的焦虑、失望、恐惧 , 或者身体健康的原因;家族遗传 , 自己就是被父母吼大的;父母和孩子气质差异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