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救得了自己吗?( 二 )


可惜的是,门店的大幅扩张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失去正相关性 。高济医疗副总裁陈春华认为,并购之爽后连锁药店要面临的是整合之殇 。“收购了那么多中小连锁,大家完全文化不一致、认知不一致、行动不一致,整合比较难 。”或许,也意味着成本的进一步增加 。
出路何在?
环境不能改变,药店们只能从自身来想法子 。
在连锁药房企业老板们看来,药店最大的问题是同质化 。
这与消费者的自身感受也别无二致 。这些药房长着差不多的相貌,张贴着差不多的海报,卖着差不多的药……仿佛都是从一个原型复制粘贴而来的 。
“我们(药店)的价格中庸,产品中庸,布置中庸,地段中庸 。而中庸是没有前途的 。”陈春华总结,“现在变化这么多,需求在变,各种商业模式在变 。但药店有什么消费升级吗?好像没有” 。
“我们就是要忘记原来做什么,才能反脆弱 。”
因此,一方面,老板们希望将产品拓展开来,包括保健食品、美妆、医疗器械等,借此去接近消费者的需求 。
据吉林大药房马东梅介绍,近年来保健品市场增速在37%左右,高于零售药店的增速 。因此对药店来说,这是一块值得吃的大蛋糕 。
乐普医疗副总经理林仪则从医疗器械的角度阐述了这一市场的可观 。譬如如助听器,有时需要按照耳聋或有其他耳疾的患者的特殊需求进行定制,而中国有7500万这样的患者,需求和市场都在,这种定制与销售也更适合在面对面交流的药店中进行 。
另一方面,“消费者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概念正在药店圈中兴起 。
如今,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慢病人群大幅增长 。同时,慢病人群还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据龚云介绍,中国人口中符合健康标准的仅有5% 。也就是说,有95%的人口处于亚健康或疾病状态 。
这些现象带动了消费者对预防保健的需求 。李俊国建议,药店也应当同步从治病向治未病转型和进化,以慢病和预防为切入点,从单纯药品交易转向“药+服务”,形成一个融合自我保健体验终端、健康生活方式链接枢纽、日常健康教育专业场所、慢病管理服务中心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健康服务终端 。
但目前来看,一些药店所谓的会员管理是非常僵化的 。大多数药店的会员系统除了记录消费、做做积分就别无他用 。然而从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角度来看,单点的数据是毫无价值的 。
“做慢病管理的核心是要看到用户在半年、一年、三年、五年以及更多年间的数值变化,这样才能看到趋势线 。”三诺生物零售事业部总经理孙红旗表示 。
同时,对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更为精准,可以为药店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收入 。“当把人群切割得越来越细,你会发现20%的用户贡献了你80%的销售额,还有80%的毛利 。你不需要服务所有人只需要服务特定人群可以了”,这是陈春华结合自身经验得出的结论 。
除此之外,高毅认为,药店必须具备线上线下双重营运的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无力自己搭建渠道的药店放下了过去的偏见,开始拥抱O2O平台 。据饿了么医药总经理王哲介绍,疫情之后药店的积极性更高了 。
再加上如同仁堂卖咖啡这样的破圈自救,总的来说,药店自救的方法并不少 。但让曾经习惯了躺着赚钱的药店走出舒适区必然不易,更何况这中间多少会产生一些试错的成本 。
好在,还有时间 。
【本文作者石三香,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虎嗅网授权发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 。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