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何不先灭大辽收幽云,赵匡胤先南后北的战略到底是对还是错


北宋为何不先灭大辽收幽云,赵匡胤先南后北的战略到底是对还是错

文章插图
众所周知,宋朝建立之初,在削平五代十国的割据分裂势力时,一直采取的是宋太祖与赵普“雪夜定策”中所谋划的战略方针,即“必先取巴蜀,次及江南、广南……河东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祸之,我当之也 。姑存之,以为屏翰,俟我富实,则取之”(《东都事略》卷二十三),也就是后世所概括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但从北宋中期开始,由于不断受到辽、西夏的侵犯,舆论对这一方针开始颇多微词 。特别是随着金军南下、北宋覆亡,无数文人墨客甚至将这一政策视为北宋亡国的开始,认为这是宋初的重大决策性失误 。那么,“先南后北”之策到底是高招还是昏招?作为一代英主,宋太祖为什么要置威胁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于不顾,他究竟是如何打算的呢?
01
观点一:失策
认为“先南后北”战略是一大失误的论调,在北宋中期就已经出现,后来受到“建炎南渡”的影响,更是一度成为南宋文人的主流论调 。比如,大文豪陆游就曾说,先取巴蜀、淮南、吴越诸国,再攻北汉,等到挥师伐辽时,大宋将士早就被连年征战整得疲惫不堪了,哪还有精力跟如狼似虎的契丹铁骑作战?周世宗生前在南方没有完全平定的情况下就发兵收取幽云,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此类观点,直到现在仍在史界中受到普遍认同 。国学大师钱穆就在《国史大纲》中言道:“石晋开运阳城之战,耶律德光(辽太宗)几不免;周世宗一举而下三关,契丹非不可胜 。但太宗才弱,又无贤辅而 。周世宗用兵欲先取幽州,则吴、蜀不足平 。宋(太祖)则以赵普为谋,先南后北为持重 。兵力已疲,而贻艰钜于后人,则太祖之失也 。”(《国史大纲》第六编)
【北宋为何不先灭大辽收幽云,赵匡胤先南后北的战略到底是对还是错】应该说,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但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如果后周或宋先击败辽国、收复幽云十六州,那么再去收拾南方各个割据政权是不在话下的 。从南方政权与宋的实力对比,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对比来看,这种推论是站得住脚的 。但是周世宗或宋太祖如果不早死,就一定能击败辽国、收复幽云吗?这个恐怕要打个问号宋初的辽国,在综合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上,是明显强过宋朝的 。尽管周世宗曾经在北伐中收复了三关,但当时辽军正集结重兵于幽州城下,准备与周军大战一场 。倘若不是周世宗突然患病,传令大军班师,双方一旦打起来,谁胜谁负,孰难预料 。
尽管宋太祖时期,没有和辽国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 。但从后来宋太宗两次伐辽,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全部败北的情况看,辽军的实力绝对不可低估 。因此,如果宋太祖选择“先北后南”,就必须以对辽国有明显胜算作为前提,否则以宋太祖多年的戎马经验,采取这一策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北宋为何不先灭大辽收幽云,赵匡胤先南后北的战略到底是对还是错

文章插图
02
观点二:正解
有学者认为,综合考虑五代及宋初的军事、经济、民情等因素,宋太祖选择“先南后北”是一种最符合当时宋朝情况的策略,不应受到质疑 。首先,宋辽一旦开战,战争规模不可能是小打小闹 。如果不先平定南方,宋朝是否能够全身心投入与辽国的全面战争?其次,在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情况下,中原地区经过多年混战,早已赤地千里、民生凋敝 。如果不能将南方这些相对富庶的政权消灭、夺取他们的财富,宋朝又如何能够有足够的财力来对付强大的辽国?所以,“先南后北”战略是当时最符合实际情况的统一战略 。宋朝也只有先搞定那些孱弱但富庶的南方政权,积累足够的力量,才能与辽国一较高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