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分析的时候有四个深度,第一个深度是白起自己本身,第二个深度是秦相范睢本身,第三个深度是秦王本身,第四个深度便是白起、范睢背后的力量 。
白起是秦昭襄王时期著名的战将,被人们称为是当时的“战神” 。因为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当时的秦国成为了“七雄”中的强国和佼佼者,再加上那时的白起遇到了当时的秦国,更让秦国如虎添翼 。在白起的指挥下,“长平一役”将当时强大的赵国打的体无完肤,也正是在这一仗中奠定了秦国霸主的地位,让其他国家闻风丧胆,纷纷献媚与秦王,想要以此获得安宁的苟延残喘 。
同时,这也为秦国在后来为达到大一统的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

文章插图
白起虽然有能力,也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为了一味的胜利,不去讲究和君主之间的关系,便是他的弱点 。这样的人我通常称呼它为“智慧的盲区”,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拿长平一役来为大家讲述 。
公元前二百六十年的时候(也有人说是公元前二百六十二上下),秦国和赵国在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进行了残酷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赵国和秦国分别投入了四十五万和五十万的兵力,两国共计为九十五万,相当于一百万的兵力展开决战 。秦军因为有白起坐镇,也因为赵国军队内部的原因,这场战役在后来慢慢被秦军主导,并在最后打败了赵国,前后将其国四十五万人一一斩杀 。正是在此役上,白起也被后世唤为“杀神”白起 。
在打败了赵国的主力后,白起为了继续扩大战果,想要趁着士兵们士气高涨之际,继续向赵国的都城邯郸推进;本来这一切的计划都是受到秦昭襄王大力支持的,可是别国却派来了谋士游说当时的秦相范睢,并向他游说:“白起通过一系列的战功已经得到了秦王的青睐,特别是在长平一役上,更是重创了曾经的霸主赵国,为秦国立下了不世之功,如果再任由白起继续发展下去,白起的地位很可能在后来会彻底碾压您 。”因为早期白起和范睢有一定的矛盾,再加上听了说客的这一番言论后,使得范睢“幡然醒悟”,他以刚刚经过长平之战为由头,劝诫秦王继续攻向邯郸,毕竟范睢是秦王一手提拔,属于“自己人”,所以便决定将白起召回 。很显然,此时白起已经将自己的心一股脑的放在了“战果”和“战绩”上,对于秦昭襄王的这一决定很是气愤,按理说这样的气愤你放在心里就好,可白起这个人比较有个性,生气了还要表现出来 。特别是在秦王又想出兵攻打邯郸,再次拜白起为将的时候,白起非常傲娇的拒绝了此次任命 。
【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
白起被赐死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就容不下他?

文章插图
其实就按照白起的角度来考虑,他当时的乘胜追击有利于进一步打击赵国,可是秦王非要进行休整,这就导致秦军错过最佳攻击时间,给赵国集结力量,向外求援提供了机会 。白起因此非常生气,就在他听到了秦军进攻邯郸失败后,还口不择言地说道“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
当时的秦王正在兵败的气头上,再加上白起又说了这么一句大逆不道的话,更加深了秦王对于这位“逆命之臣”的厌恶 。所以在后来即使白起曾经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即使当时的他已经高龄,但是秦王还要杀他的一个原因 。
他本是魏国人,因为涉嫌“通齐卖魏”所以没有办法在魏国落脚,于是他便在朋友的帮助下来到了秦国 。在那个时候,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拜相的理想,于是他通过一定的打点,见到了当时继位不久的秦昭襄王,毕竟这个年轻的君主也想要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情,于是他很细心地去聆听范睢的思想 。正是在这里他为秦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所以他被秦王拜为客卿,后来也一步步地走到了秦相的位置这一切都离不开秦昭襄王的扶持和喜爱 。因为嫉妒白起的功绩,为了自己的权威不被别人“分食”,曾多次在秦王面前对白起“使绊子”,长平之战后的调回,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所以后来白起的死,我们都应该考虑是不是和这位秦相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