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服务上市,看清孙宏斌心里的“小九九”

    五年前 , 孙宏斌说过 , “不会谋求融创的物业管理公司分拆上市 , 因为物业公司就像办公共服务类机构 , 如果被分拆上市的话 , 将使得物业公司变成赚钱的工具 , 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言外之意 , 对分拆物业上市多少有点嗤之以鼻 。
    8月6日 , 港交所官网显示 , 融创服务控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融创服务”)递交了招股书 , 拟于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 , 筹集资金用于寻求战略性投资及并购机会 , 升级智能管理服务系统 , 拓展社区增值服务等 。
    至于具体募资规模 , 融创服务并未在招股书中透露 , 据早前7月21日有外媒报道称 , 融创正考虑在香港就10亿美元物业管理业务进行IPO 。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 , 过去三年 , 融创服务实现了规模、收入、利润的高速增长 , 一如融创中国首席财务官高曦所言 , “我们希望在物业行业做出一家头部企业” , 但外拓项目占比低 , 自身盈利能力不强 , 毛利率低于行业均值等问题亦不容忽视 。
整体业绩快速增长但外拓能力不足
    融创服务脱胎于融创集团 , 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2004-2005年起步 , 跟随融创地产试水物管业务;2006-2015年 , 全国化拓展 , 并于2015年成立融创服务集团 , 进驻西安、成都、常州、南京、上海、武汉 , 开展集团化管控;2016年至今 , 推行标准化管理 , 提升基础服务品质 。
    业绩上 , 据招股书显示 , 2017年—2019年 , 融创服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为11.11亿元、18.41亿元及28.27亿元 , 年复合增长率59.5%;对应的净利润分别4300万元、9830万元及2.69亿元 , 年复合增长率150.7% 。
    即便在疫情笼罩的一季度 , 融创服务的增速也没有受到影响 , 营收由截至2019年3月31日止三个月的5.36亿元增长34.1%至2020年同期的7.19亿元;净利润由截至2019年3月31日止三个月的0.14亿元增长394.9%至2020年同期的0.67亿元 。
    营收和利润飙升背后 , 是融创服务在管建筑面积和合约建筑面积的大踏步前进 。
    2017-2019年 , 融创服务在管建筑面积由1998.8万平方米大幅增加至5296.3万平方米 , 并于2020年5月底达到100.6百万平方米 , 年复合增长率95.2% , 覆盖全国29省、126个城市 , 其中86.2%位于中国的一线及二线城市;合约建筑面积则由2017年末的57.4百万平方米增长至2020年5月31日的226.8百万平方米 , 年复合增长率76.5% 。
    到底该如何形容融创服务这几年的业绩表现?或许就像其在招股书中强调的 , “我们是中国增长最快的大型物业管理服务商 , 市场地位领先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资料 , 2019年我们的整体增长率(按在管建筑面积、收入及利润的平均年增长率计算)为104.5% , 与2019年大型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相比 , 排名第一 。”
    不过 , 抛开增速 , 仅看规模 , 融创服务和碧桂园服务、万科物业这样的行业龙头相比 , 仍有差距 。
    据克而瑞统计 , 截至2019年底 , 在管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的企业就有15家 , 万科物业和碧桂园服务以4.39亿平方米、3.93亿平方米位列前两位 , 融创服务则刚刚跨越1亿大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