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为何如此厌恶拼多多?( 三 )


对于拼多多平台上售卖的戴森产品,戴森也在官方微博中说,“拼多多平台并非戴森授权官方渠道,如需购买,请认准戴森官方授权渠道” 。
而京东、天猫、苏宁、考拉、小红书,却都是戴森的官方授权渠道 。
包括与特斯拉同样高端定位的凯迪拉克也被拼多多蹭过 。在今年5月的上海“五五购物节”期间,热销车型凯迪拉克XT5最低直补超10万元,导致凯迪拉克市场营销部部长冯旦在朋友圈直斥为“翻新车、假货” 。
尽管后来因为该活动的政府背景,双方和解,但凯迪拉克品牌内心肯定是不愿意如此被降价的 。
既然品牌如此不欢迎,拼多多为什么还要反复贴钱,哪怕被打脸都要继续蹭?
品牌提升没有捷径
原因很简单,起家时留下的低价、山寨印象,已成为拼多多越来越急于摆脱的标签,而蹭大牌、踩大牌自然是摆脱低端印象最好的手段 。甚至还能让消费者认为,这些国际大品牌都入驻了拼多多,认为拼多多有能力和大牌谈出更高的折扣 。
就算是被暴露出未获品牌授权,但拼多多会怕被骂吗?反倒是品牌需要担心,拼多多上的品牌商品价格足够低时,消费者还能对品牌官方渠道保持忠实吗?
拼多多的流量是巨大的,特斯拉如果放任拼多多对自己定价权的侵犯,不仅仅是影响到自己的品牌调性,还会让特斯拉失去对渠道的掌控权 。这是特斯拉必须捍卫的生死线 。
看似特斯拉直销渠道每个月1万多销量,拼多多这个平台不过是补贴5辆,万分之五而已,会有什么影响?
但平台的流量是具有杠杆放大作用的,在与品牌的对决中,拼多多只补贴5辆车,就能撬动原本特斯拉官方10倍、100倍数量级的潜在用户数 。5对1万,你当然觉得赢面很小;但如果是50、500甚至5000对1万呢?
特斯拉绝对忍受不了这样的活动反复来,把自己的生死线交由别人掌控 。但拼多多却显然获利颇丰:不光因此获得新流量,还获得已可与特斯拉平起平坐的网友印象,甚至获得能拿到特斯拉最低价的大腕形象 。
只可惜,这一次,特斯拉太刚烈,直接打脸,也让更多人认清了原来所谓的优惠,并不是厂家高看拼多多一眼,给出了特价,而是拼多多自己贴钱去蹭了人家的冷屁股 。
团购特斯拉的武汉车主,看似买到了便宜,但却得到堪称恶心的体验 。
拼多多Q2财报显示,二季度拼多多年化GMV为12687亿元,同比增长79%,低于一季度108%的增速;单季GMV同比仅增48%,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0-85%;二季度活跃买家平均一年内下单金额是1857元,与上季度的1842元相比几乎没有增长 。这些数据意味着,用户购买粘性不足,下单金额、客单价一直提不上去,向中高端用户的渗透受阻 。这恐怕也是拜购物体验所赐 。
可见,走捷径、蹭大牌,也并不是总能赢 。依靠百亿补贴而非品牌授权维持的“货真价实”“超级便宜”,既在经济上难持续,一旦被识破,也在品牌上太不体面 。
而品牌的建立,很重要就是一个体面 。
最关键是,扰乱别人的品牌、渠道、价格体系与用户印象去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这实在太霸道,也太不厚道,最终也会太不划算了 。毫无疑问,特斯拉的举动会唤醒更多珍惜自己羽毛的厂商,反思自己被补贴,会不会也拉低和混乱自己的品牌、渠道、价格体系与用户印象 。
就像一位媒体同行,评价特斯拉与拼多多的这次碰撞:
“千亿美金市值撕不掉山寨的标签,蹭上特斯拉这样的全球品牌,让自己洗脚上岸 。拼多多除了获得巨大的流量,更获得了巨大的品牌效应 。商业是丛林胜者为王,可商业文明才是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