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孩子听觉的五招

小baby虽然不会讲话,但他的听力已然具备,他能从大人的对话中学得语言、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为他将来的沟通预作准备 。
皮皮有一双骨碌骨碌转的大眼睛,和他的爸爸一样 。
皮爸是我的第二个儿子,自从结婚娶了皮妈,后来皮皮又加入阵容后,日子变得更加有趣和忙碌 。
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四处演说,经常受邀上电台、电视节目的人,如何做到成为皮皮贴身保姆之一?还有,又如何从实际地参与教养,对“育儿经”有了新的领悟??
让宝宝“听”表演
皮妈是一个注重孩子身心均衡发展的好妈妈,早在怀孕期间,她已经认真阅读过许多育儿书籍 。当皮皮出生后,她更是身体力行地和儿子互动 。比如,她常用愉悦的声音和皮皮对话,她笑得咯咯作响,让皮皮感觉到放松的情绪空间 。
记得当年我带养两个儿子时,虽然也是充满爱心和关怀,但似乎少了点“从容”,我习惯去催促,我难免不耐烦 。如今,见识到皮妈的耐心,我决定从头学起 。
每当轮到我照顾皮皮时,我总是有说有笑,尽管当时他只是刚出生的baby,我把他当成听得懂的小娃娃,我会对他说:“你现在刚起床,你对一切充满好奇心,你听,窗外有小鸟吱吱喳喳在唱歌;你听,床边有闹钟正滴滴答答在走路 。哇!好棒哦!这里有好喝的牛奶正摇摇摇——啊——又摇摇摇,喝起来一定营养、可口又快乐 。”
我一边讲,又一边表演动作,再加强声效 。例如讲到小鸟时,我会嘟起尖尖的嘴,发出唧唧啾啾的声音,右手还把五根指头开开合合,仿佛小鸟正开口唱歌;提到闹钟时,我就把食指左右晃动,让皮皮感觉到规律而有趣的节奏;讲到牛奶时,奶瓶早已在他面前跳舞般地靠近了 。?
从刚出生时的喂奶过程到如今,我从不吝于开口出声,让他感到饮食时间的有趣,同时加上各种的表演,让他更清楚“听到”的意思 。?
皮皮的爷爷在带他出去走的时候,会指着新鲜的事物,告诉皮皮:“这是狗狗——”“这是猫咪——”“这是照相机,——camera——”……一边引起他的好奇,一边丰富他的声音 。
小baby虽然不会讲话,但他的听力已然具备,他能从大人的对话中学得语言、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为他将来的沟通预作准备 。
婴儿的听敏度接近成人
根据专家的说法,“初生婴儿遇见突然大声时所表现两手抖动及呼吸急促反射动作,即表示初生婴儿已有听觉 。此种反射现象称为莫洛反射(Mora reflex) 。初生婴儿的听觉已相当完备,其听敏度(auditory acuity)已接近成人 。”(《教育心理学》,张春兴着,台湾东华书局出版)
按照这样的说法,加上初生婴儿的视敏度(visual acuity)(对物体细部辨别的能力)较弱,适时适量地开发小宝宝的听觉能力,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
听觉的启发来源包括了听音乐、鼓掌、口技、敲打、雨声、小鸟鸣叫、汽车引擎声、拍球声、吹口哨等,小宝宝要学习聆听、分辨、反应,其实最主要还是透过身旁相处的照顾者 。在我们家里,皮皮有一台小型的CD收音机,他习惯去拍打、去按按钮 。当音乐出来时,尤其是节奏清楚的儿歌或舞曲,他很自然地跟着手舞足蹈,大人在旁也是一起哼唱,一起舞动 。
有时听到歌曲里有猫狗或小鸟的叫声,他也常眼睛为之一亮,指着收音机,跟着发出喵喵或咯(指狗)之类虽含糊却有趣的语音 。
从声音建立正面身心
一般而言,照顾者所表达出的语词或声调,是丰富还是单调,是轻松还是疲倦,是镇定还是紧张,多少都会影响到宝宝对这个陌生世界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