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时期 , 孩子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健全 , 对尿意的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有限 , 所以容易发生尿床的现象 , 而随着各器官发育的逐渐完善 , 尿床问题一般都会慢慢消失 。
尿床是孩子的特权 , 但这项权利却有“有效期” 。如何能让他们在“有效期”内学会自己上厕所呢?《生命时报》采访人员采访了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高级医生崔玉涛 。
崔玉涛说 , 婴幼儿时期 , 孩子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健全 , 对尿意的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有限 , 所以容易发生尿床的现象 , 而随着各器官发育的逐渐完善 , 尿床问题一般都会慢慢消失 。只不过 , 在这期间 , 家长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锻炼 。
第一阶段(1―1岁半以前) , 随天性 , 想尿就尿 。
1岁半以前的宝宝身心发育有限 , 尿床和尿裤子无法避免 。所以家长尽量随孩子天性 , 让他们想尿就尿 , 想拉就拉 , 不必过于着急训练孩子上厕所 , 因为过早训练可能会造成宝宝的心理负担 , 使亲子间关系变紧张 。不过 , 在宝宝还没有学会理解排便前 , 家长看到他们尿湿或排便弄脏裤子 , 就应有意识地告诉他:“宝宝尿了”、“宝宝大便了” , 以培养其理解能力 。
【孩子尿床习惯何时适宜改掉】第二阶段(1岁半―3岁) , 进行行为指导 。
宝宝长到1岁半以后 , 一般都能灵活坐、站、行走、蹲、起了 , 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 。从生理上看 , 他们开始能够控制便便或尿液的“存”与“放”;从心理上看 , 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 , 了解去厕所是什么意思 。因此 , 此时应该有意识地开始对宝宝进行上厕所的训练 。
家长要仔细观察 , 发现宝宝在游戏时突然不动了 , 或在活动中突然用手摸着腹部、出现哭闹等情况 , 就说明可能是有了尿意 。这时 , 家长可以把宝宝带到厕所 , 指着便盆问他:“是不是要尿尿呀?”如果宝宝点头 , 家长便可以教孩子脱下裤子 , 蹲下自己解决 。如果宝宝顺利完成排便 , 要给他鼓励和称赞;如果宝宝一时没控制住 , 弄脏裤子 , 家长也不要大声责备 , 以免让他们产生挫折感 。若是宝宝有了尿意 , 又一时排不出来 , 家长可以试着打开水龙头或口头发出“嘘嘘”的声音 , 用这种辅助效果帮孩子排尿 。
1―3岁的孩子 , 由于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 , 一般以行为教育为主 , 即以示范性动作让宝宝模仿 。比如大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上厕所 , 让孩子学着模仿 。家长在发现孩子尿湿裤子后 , 不要立即给他换 , 因为这很容易给孩子一种误导 , 以为解决排便的办法就是这样 。应该把孩子带到便盆前 , 指着便盆告诉他要怎样解决 。
一般来说 , 3岁前的孩子尿床很正常 , 所以这段时间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尽量避免弄湿床铺 , 但不能刻意要求他们不尿床 。比如 , 睡觉前 , 不要让宝宝喝大量的水或吃过多的水果;夜里固定给宝宝把1―2次尿 。如果用尿不湿 , 则要按固定时间看一下尿不湿的情况 。
第三阶段(3岁以后) 。
- 儿童的自损行为怎治疗
- 环境怎样影响孩子的行为
- 产后新妈妈抑郁 孩子易哮喘
- 孩子“自作主张”理性对待
- 孩子吃饭坐不住解决方法
- 黄海波大胆承认孩子 但姚芊羽因孩子果断拒绝
- 孩子不能多吃的食物你知道多少
- 儿童牛奶对孩子的健康究竟多重要
- 宝宝发生佝偻病后的症状
- 孩子有损健康的六大恶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