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石穿——竺可桢母亲的教诲


水滴石穿——竺可桢母亲的教诲

文章插图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 。中国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 。
1890年3月,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东门外的东关镇 。
竺可桢的父亲竺嘉祥见孩子长得又白又胖,非常高兴,亲自给儿子起了一个名儿,叫兆熊,小名叫阿熊 。
可又一想,觉得孩子还应该有一个学名才好,于是,便请来镇上的私塾先生,两个人商量了又商量,决定用“可桢”作为学名 。私塾的先生说,“桢”字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坚实的木头,一种是古时候筑土墙时用的木柱子称作桢干 。“可桢”的寓意就是这孩子将来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 。
小可桢长到1岁半的时候,父亲便开始有目的地教他认字、写字,小可桢似乎也十分了解父亲的厚爱,每次都能按着父亲的旨意仔仔细细地练着 。
有一天,父亲要到外地去办事,临走时对小可桢说:“小熊,今天我有事,不能教你识字了,放你一天假好吗?”这时,小可桢正在母亲的怀中吃奶,听到这话,赶忙从母亲的怀中挣脱出来,拽着父亲的衣角,非得让父亲教完字才能走 。就这样,竺可桢自小便养成了好学的品性 。待他满3周岁时,已经能认识许多单字了,还能背诵《游子吟》等好多唐诗呢 。
5岁那年竺可桢便进了学堂,跟着私塾先生学《三字经》《百家姓》及“四书”“五经”等 。7岁那年便开始写作文 。竺可桢的哥哥竺可材比他大14岁,是镇上的秀才,也是小可桢的老师 。兄弟两个天天在一起,一个认真地教,一个仔细地学,小可桢天天都有长进 。
有一天晚上,哥哥教弟弟写作文,小可桢写了一遍,觉得写得不好,便重新再写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写,直到小可桢觉得满意了才停笔 。待他们上床休息时,鸡已经鸣叫了 。嫂子埋怨可材,弟弟还小,不应该对他要求这样严,累坏了身体可咋办!可材辩解说:“哪里是我逼他熬夜呀,是他自己写了一遍又一遍,一个句子造得不好也不肯睡觉,直到满意为止 。
小可桢不仅特别喜欢学习,还喜欢动脑筋 。他的家乡经常下雨,有时一下就好几天 。每当这时,小可桢就喜欢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门口看下雨 。
有一次,他正在聚精会神地蹲在门口数着从房檐上滴下的雨滴,数着数着,他像发现奇迹似的怔在了那里 。原来小可桢发现门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水滴落下来的时候正好落在坑里 。他的小脑瓜想了半天也没有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他立即跑过去找母亲请教 。
竺可桢的母亲顾氏,是一位既贤良又会识字的女子,对子女的要求既严格又慈爱 。她听了小可桢的问话,便坐下来耐心地给儿子解释道: “小熊呀,你问得好,这就叫‘水滴石穿’,那一个个小坑就是被雨水滴成的,你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小坑来 。”母亲把话锋一转,又循循善诱地教导:“孩子,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成就的 。
”小可桢向母亲点了点头,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 。从此,“水滴石穿”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伴随着他从绍兴家乡小镇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
竺可桢小学毕业时,他的才学和求知精神,在同龄人中都是一流的 。然而,他的个子和体重却比同龄人要差得很多,显得又瘦又小,好像没发育过似的 。
为了使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小学毕业的竺可桢便被送到了上海澄衷学堂去读书 。来到这大都市后,小可桢依然像在家乡时一样勤奋而好学,然而,他的那副单薄瘦弱的身子骨却成了同学们冷嘲热讽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