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40年,但深圳的造富浪潮才刚刚开始

一如主旋律所唱,深圳这座城市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围绕着财富的梦想而展开 。
但故事的开端却并不美好 。一条深圳河两岸,贫富差异巨大 。
1979年的深圳罗芳村,人均年收入是134元,而河对岸的香港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却高达13000元,相差近百倍 。
改革开放初期,深受刺激的改革者在考察欧美国家和香港经济发展之后,决定把宝安、珠海划为出口基地,建设成对外生产、加工基地以及游览区 。
1979年,广东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珠海县改为珠海市,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设立 。
在政策税收优惠、地价便宜、劳动力丰富、报酬只要香港工人几分之一的多重优势叠加吸引下,大批香港和外国资本开始在深圳投资建厂 。
财富的闸门,由此缓缓抬起 。
土地与财富
1984年,“老人”第一次南巡到了深圳,通往蛇口的路口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
提出这个口号的就是当时负责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工作的袁庚,1981年,他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这句话 。
随着这句话得到认可,速度和效率成了深圳的金字招牌,也成了深圳财富之路的秘诀 。
一穷二白的经济特区里,首先冒出来的就是大量由华人华侨和外资投资的工厂和企业 。经过第一个10年的发展,深圳从根本上改变了落后的面貌,建立起出口加工型的工业体系,外贸加工成为深圳崛起的主要动力 。
“六五”期间(1981至1985年),深圳第二产业年均发展速度达到了86.9%,几乎每年翻一番,远高于第三产业的49.2%和第一产业的13.8% 。
从“六五”到“十五”期间,深圳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在三大产业中始终居于首位 。
与深圳外贸加工同步崛起的是房地产 。毗邻香港的经济特区,从一开始就把香港的房地产学了过来,成为中国土地政策改革的先锋 。
1980年,在深圳特区地方官员的大胆尝试下,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东湖丽苑由深圳新成立的“深圳特区房地产公司”开发,楼还没动工,房子就在香港卖完了 。
随后,尝到甜头的深圳特区房地产公司引进外商,独资开发了10个房地产项目,大量的土地收入为政府提供了投资资金,而大批建筑的拔地而起,则为深圳的商业繁荣和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对深圳自下而上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进行了肯定,“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原则和通过“外商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开发土地资源的做法,得到了法律上的认可 。
1987年,深圳进行了新中国的第一场土地拍卖,拍卖了8588平方米的50年使用权,开创全国土地财政的先河 。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经商环境,深圳土地价格不断上涨,使得深圳特区成为“大地主”,可以利用土地财政来招商引资、做大经济基本盘 。
从生产要素上看,深圳占据了土地、政策、资本、人力四方面的红利 。以土地、政策、人力换取资本,以空间换时间,深圳的财富之梦不仅顺利启航,甚至实现了跨越式的追赶 。
【特区40年,但深圳的造富浪潮才刚刚开始】到2019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62522元,日常生活水平与对岸相差无几 。
这一年,著名的城中村罗芳村迎来了旧改拆迁,一波千万富翁新鲜出炉 。
新的财富高地
2014年,大学毕业的周萱来到深圳入职腾讯,拿着应届生工资的她一度曾感慨深圳的房价让人望洋兴叹,但短短几年后,在房价的暴涨中,周萱已经在市区购置了两套房产,收入和股票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了她当初的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