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机制:保护了自己,也阻碍了自己


防御机制:保护了自己,也阻碍了自己

文章插图

挫折感是每个人熟悉的感受,只要欲望和现实产生了矛盾,就会在心理上出现本能的应激反应,比如压抑、否认,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意无意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内心的安宁 。
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所经的生活训练大部分都是为生存和安全感而做准备,因此,自我防御不但必要,而且可取,可是如果过度防御,人们就会无法开放自己,妨碍自我的健康成长 。良性的防御机制和不良的防御机制,会给不同的人带来迥异的生命质量 。
心理防御机制类似本能一般来说,心理防御机制是挫折发生时,人们采取的一种能够回避困难的心理手段 。
心理防御类似一种本能,其实也是人性,当感觉对方有攻击性的时候自动发生,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自动反应 。换句话说,由于运用了心理防御机制,才免除或减轻了心理痛苦 。但运用过分,把心防变成厚厚的心墙,就会让人陷入更深的痛苦,就是病态了 。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本身越原始,效果越差 。
原始的防御机制是指童年生活经历所形成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可以说是原始防御机制的本质 。
比如,一个人从小经常被父母打骂,那么他(她)对人的害怕、回避就是原始防御了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因为个性很强,有可能用攻击的方式防御 。
如果从小的经历是父母的关爱,那么原始的防御机制就比较弱,心态就会比较开放、平和,防御相对少一些,心理健康的程度要高,俗话说,君子坦荡荡,正直的人,内心也就不需要那么多担心 。
实际上,这些原始的防御都孕育着进攻和暴力的可能,因为在外来威胁面前,保护自己是本能 。简单来说,个性比较强的,倾向于攻击,个性比较弱的,倾向于逃避,但是有时候外表的强和内心的强是不一定相同的 。攻击和逃避害怕有时候会相互转化 。
个性弱的孩子通常用逃避、回避、忍受来保护自己,有可能在持续地被攻击的情况下爆发,当走向极端,会导致抑郁症 。而个性强的孩子以后通常会发展出攻击的方法,包括语言和行为的暴力,如果没有教育的干预,这种攻击会持续很久,最终导致躁狂症 。
防御之一:自我压抑自我压抑是很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就是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情感和行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里去 。
有些人个性软弱,害怕跟人产生冲突,有了不快总是闷在心里,哪怕别人冒犯了自己,也不跟人争执,所以会感到“压抑” 。
这样的做法其实是把不快乐扩大化了,因为表达不等于争执,可以好好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不一定就要去争执 。毕竟你表达了,别人就会考虑到你的意见了,不表达,别人就会忽略你的想法 。
如果要求自己不能表达,息事宁人的话,自己当然会感到压抑,这种压抑不利于身心健康,没有表达和交流,就是不健康的 。
因为中国文化是含蓄收敛的,所以人们在很多情况下不自觉地使用“压抑”的防御机制 。比如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许孩子顶撞父母,要“夫唱妇随”,如果孩子潜意识里与父母的想法产生冲突,或者妻子对丈夫强烈不满,孩子和妻子可能会压抑自己 。
面对强势,压抑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法,但事后压抑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发泄出来 。很多人“打肿脸充胖子”,脸上笑呵呵的,什么事都憋在心里,就是过度的防御,时间长了就会出问题 。其实,对亲密的人,我们完全可以释放脆弱的一面,面对那些平时可以交流内心的朋友,不用担心太多,通过倾诉得到关爱和理解,化解内心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