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明明源自大脑,为什么我们却很难控制情绪?


思想明明源自大脑,为什么我们却很难控制情绪?

文章插图
思想由大脑产生,情绪却是身体反应和大脑综合信息的结果,但身体反应并不一定有机会生成思想 。
两者之间如果一定要谈论谁控制谁的因果关系,那么你一定会深深的失望,因为所谓思想并不一定能控制情绪 。
除非你天生就属于这两种人格类型,也许会在情绪控制上比其他人多点优势,即:外倾思维型和内倾思维型 。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心理学家荣格,把人类的人格分为八种类型:
  • 外倾思维型
  • 内倾思维型
  • 外倾情感型
  • 内倾情感型
  • 外倾感觉型
  • 内倾感觉型
  • 外倾直觉型
  • 内倾直觉型
在此之前,荣格已确认人的心理功能有四种类型,那就是,思维、情感、感觉、直觉 。
思维由大脑中的各类概念组成,它善于通过思考概念去获取答案,并一贯渴望理解事物,去发现万事万物之间的客观规律和联系 。
情感则是一种价值判断,它主要依据外物所引起的身体体验和情感体验来做决定,体验是否愉快是个体是否接纳外物的关键 。感觉通常包括身体感官所获得的各种知觉 。
直觉则是一种经验,人们通常并不知道直觉来自何处,它是怎么发生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干脆把它称作“第六感” 。这就是说,它并不需要经过感觉、思维、情感等路径,就可以直接被人把握到 。
综合以上类型,我们可以发现,感觉可以告诉我们外界存在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人类它是什么;情感则告诉我们它是不是令人满意;直觉告诉你这东西和体验来自何方又去向何处 。
在了解了这些前提之后,相信你不会再轻易联想思想与情绪的关系,因为这二者之间并不是强关联,但同时也是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 。
约瑟夫杜勒,纽约大学神经学家,他认为,早前20年,人们并没有关注情绪与大脑,近年来却似乎已经掀起一股狂热的研究热潮 。
一个极有可能的原因也许在于,这一主题其实早有关注,却囿于科研手段和人力物力的限制而滞后 。
在约瑟夫杜勒的研究中,他发现,身体反应被传输到大脑后,由大脑综合信息产生某种情绪结果 。当约瑟夫给一位脑裂患者的右脑输入能够引发情绪的信息后,他与研究人员发现,患者受损的左脑虽然无法告知他理解到了什么,但却能够感觉到某种情绪 。

这说明,在大脑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引发情绪的信息,与关于刺激是什么的信息,极有可能是在大脑中不同的通路中进行加工和处理的 。
情绪如何被整合进入大脑,情绪这种功能本身是如何运作的,约瑟夫认为它们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
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非常先进的科技,比如功能性成像技术,它能够呈现大脑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下的图像 。但仅此而已,科学家们似乎无法获取更多信息,比如,被激活的脑区到底是怎样跟超级广泛的神经系统进行配合并开展工作的 。
而这样类型的研究从人脑活体开始,当然是不被社会伦理道德允许的,但若从动物开始却可以获得相似的研究模型 。
比如,恐惧这种情绪 。条件性恐惧反应非常简单,如果给动物播放一些并没有意义的声音、轻微的敲打或电击刺激并稍微重复几次后,动物体内的血压很快就有了明显变化 。
这是因为声音通过听觉系统传输到大脑,而情绪反应则通过自主神经系统从大脑中传输出来,这两者之间究竟存在何种联系,就是目前科学界正在着力推断和深入的问题 。
而目前明显取得的共识则是,杏仁核是所有感觉系统和所有恐惧反应系统之间必不可少的链接核心 。无论外部刺激如何介入大脑,无论情绪如何传输出大脑,杏仁核都必然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