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 VS 识破谎言?


肢体语言 VS 识破谎言?

文章插图
如果通过微表情或者肢体语言就能看出来一个人有没有撒谎,那么企业进行面试、警察鉴别犯人、甚至是相亲恋爱都会简单很多 。遗憾的是,人类的非语言行为并没有这么神奇 。
肢体语言 VS 识破谎言?

文章插图
肢体语言
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 。谈到由肢体表达情绪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很多惯用动作的含义 。
诸如:
  • 鼓掌表示兴奋
  • 顿足代表生气
  • 搓手表示焦虑
  • 垂头代表沮丧
  • 摊手表示无奈
  • 捶胸代表痛苦
当事人以此等肢体活动表达情绪,别人也可由之辨识出当事人用其肢体所表达的心境 。
肢体语言 VS 识破谎言?

文章插图
但是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
非语言行为可以引发对于说谎的怀疑,但并不能以此判定一个人是否真的在说谎 。
据美国行为学家调查了162名参与者,询问他们是如何在生活中“发现”一个谎言,又是如何“怀疑”谎言的出现的 。
调查结果显示
  • 37.3%的谎言是由物证证明的
  • 36%的谎言是第三方信息披露的
  • 仅有1.3%是因为语言或非语言行为发现的
尽管有9成以上的参与者表示,非语言行为引发了他们对于谎言的怀疑,但是在求证话语真实性的过程中,非语言行为几乎没有作用 。
肢体语言 VS 识破谎言?

文章插图
【肢体语言 VS 识破谎言?】需要识破谎言的一个重要场景,就是问讯犯人 。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警方也很难用非语言线索认定对方正在说谎 。
肢体语言 VS 识破谎言?

文章插图
那警方是怎么识破谎言的呢?
犯罪心理学家蒂默森卢克介绍了一种「战略举证法」:
因为说谎者通常会希望透露较少的信息来避免破绽,所以在提问时可以采用“漏斗式”的提问方法,隐藏部分证据,用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对方自相矛盾 。
比如你怀疑你的女儿上周六去舞厅了 。你的证据是,邻居说那天晚上在舞厅门口看到了你女儿的自行车 。如果你上来就问女儿:“你昨晚去舞厅了吗?有人在门口看到了你的自行车 。”那就是在逼她找借口,破坏证据的价值 。
所以,你应该事先想好她可能会说的所有借口 。典型借口可能是,她把自行车借人了,有人偷了她的自行车等 。
肢体语言 VS 识破谎言?

文章插图
那么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问她的自行车在哪儿,有没有别人骑了她的车等 。她很有可能否认所有的问题,这时你就可以问:“有人在舞厅门口看到你的自行车 。对此你有什么要说的?”因为所有的理由都已经被她亲口证实不成立了,她就很难再继续撒谎了 。
漏斗式提问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逆向思维,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倒金字塔模式.漏斗式提问真正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并且一步步引导对方产生需求 。
漏斗式提问方式也常常会用在日常生活中
例如销售:
营业员在了解客户需要时,一般会进行如下对话:
  • 品牌:请问您偏爱哪个品牌的手机?
  • 功能:请问您希望手机具有什么功能?拍照、音乐?
  • 款式:喜欢直板还是滑盖?
  • 价钱:您这次的预算大概是多少钱?想买个什么价位的手机?
以上对话,是采用了漏斗式提问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