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寡蛙”走红:亚文化快闪之后,还需回归“深度无聊”( 三 )


孤“蛙”难鸣:创造与灭亡之外的深度无聊
当节日过去之后 , 孤寡蛙恐怕也逃不过走进赛博坟墓的命运 。前面我们曾说道 , 媒介通过制造和培养这一新的文化客体来实现社会整合 , 但从孤寡蛙所引发的麻烦来看 , 情况并不是如同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 。
很显然 , 这种高速化、大规模的形象生产虽然能够吸引大多数人的注意力 , 实现大多数人的在场 , 但是表面上的人山人海并无法掩盖彼此之间的理解真空 。
孤寡蛙的亚文化快闪没有能力达成进一步的认同和理解 , 其突然的介入甚至还会让强弱联系面临着失控的风险 。

“孤寡蛙”走红:亚文化快闪之后,还需回归“深度无聊”

文章插图
(孤寡蛙表情包)
重新审视孤寡蛙我们就会发现 , 它的传播环节并不完整 , 并且多数显得非常简陋和原始 。从传播者来说 , 它隐匿了传播者的身份特性 , 让接收对象难以根据身份来选择接受信息的态度;而从内容上来说 , 高度同质化的重复孤寡并没有提供任何有意义的信息 , 从而让内容悬置与贬值 。
二者的共同作用之下 , 能够达成何种传播效果亦是一种未知数 。
购买孤寡青蛙服务的委托人 , 其实既是购买者 , 也是出让者 。他将自己与接收者之间的现实人际关系暂时出让给了匿名的孤寡蛙中介 , 而后借助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弱联系来考验二者之间的感情 。

“孤寡蛙”走红:亚文化快闪之后,还需回归“深度无聊”

文章插图
(收到孤寡蛙祝福的杨紫)
但正像上文所说的 , 这种考验是很不稳定的 , 也是带有一定风险的 , 因为被动的接受者始终处于一种信息的盲区 , 他无法从身份、内容上做出更加明确的解读 , 而只能凭空猜测 。再加上接受者的心情状态等因素也在传播过程中被忽略 , 那么为了孤寡蛙而翻车的例子也就见怪不怪了 。
意义贬值的内容所带来的 , 是一种廉价的快感 , 但这种感觉并不一定会被传受双方所共同拥有 。而一旦在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 原本的玩笑也会演变成一种软社会联系介入所引发的强人际关系断裂 。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 , 单调贫乏的快餐化内容并没有办法确保社会整合 。孤寡蛙的弱关系介入只是鼓励、实现了破圈的行为 , 但很难达成破圈的深层含义 , 即实现沟通、达成共识 。

“孤寡蛙”走红:亚文化快闪之后,还需回归“深度无聊”

文章插图
(来自用户的反向孤寡)
让我们再从节日与孤寡蛙的关系来做进一步的思考 。节日即庆祝 , 庆祝即提供了一种取消一切目的 , 不追求功利目标的自由空间 。也正是这个空间给人们留下了“深度无聊”的可能 。
在本雅明看来 , 深度无聊是一种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 。它能够让人们在忙碌之外去充分展开沉思 , 继而迸发思维的火花 , 创造出新的事物 。
孤寡蛙正像是人们利用庆祝七夕节这个契机 , 在无聊状态下所制造出的新事物 。不过 , 孤寡蛙的诞生更大程度上并非源于本雅明意义上超然于现实的哲学沉思 , 反而是得益于人们置身于信息加速化环境下所形成的“快思考”能力 , 即人们能够基于手头现有的材料去快速地创造、改造一个新形象用以迎合节日氛围 , 表达复杂化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