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在处理几个儿子之间的争端时过于感性,只因缺少一人的提醒?


李渊在处理几个儿子之间的争端时过于感性,只因缺少一人的提醒?

文章插图
唐朝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时发生的“玄武门事变”是改变唐朝历史走向的一次政治事件,事变发生后,唐高祖李渊黯然走下权力舞台 。
关于这次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各方面的解读,有相当多的分析文章,其中,李渊个人的感性发挥是很重要的因素 。
“玄武门事变”的发生,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李渊肯定要承担相当的责任,他在几个儿子的争端中,感性大于理性,政治上的决策不果断 。
从父子之间的家庭关系上来讲,李渊或许是个好父亲,但以一个皇帝的身份上来讲,在对待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皇位之争时,他不是太合格 。
在唐朝之前的隋朝,其实就有让李渊值得学习的榜样,就是隋文帝杨坚,杨坚在处理皇位继承人一事上的果断,是李渊缺少的 。
【李渊在处理几个儿子之间的争端时过于感性,只因缺少一人的提醒?】
李渊在处理几个儿子之间的争端时过于感性,只因缺少一人的提醒?

文章插图
杨坚有五个嫡子,在他生前,就毫不犹豫地处理了三个 。
杨坚觉得长子杨勇不适合继承皇位,他马上就废掉杨勇并囚禁,觉得三子杨俊和四子杨秀品德不好,可能会影响到皇室声誉,杨坚也马上剥夺他们的权力 。
这种果断的行为,为后来的隋炀帝杨广顺利继承皇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只不过因为杨广的胡搞,把隋朝折腾没了,后人把杨坚选杨广做继承人当成了一种错误来评价,让人忽视了杨坚在维护皇位继承人方面的政治贡献 。
如果李渊有杨坚的这种果断,还会发生“玄武门事变”吗?我估计可能性不大 。
李渊在处理几个儿子之间的争端时过于感性,只因缺少一人的提醒?

文章插图
当然,不可否认,杨坚在处理几个儿子的问题时,得到了他的老婆、独孤皇后的支持,甚至于独孤皇后的支持是让杨坚能果断下定决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
从历史记载来看,独孤皇后是一位高明的女政治家,她的存在,或许是杨坚能够果断的基础 。
其实,李渊身边本也有这样一位女人,也就是李渊的发妻、太穆皇后(唐朝建国后追谥)窦氏 。
窦氏出身高贵,窦家(汉化鲜卑人)是关陇贵族中的顶级家族,窦氏本人还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外孙女,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 。
李渊在处理几个儿子之间的争端时过于感性,只因缺少一人的提醒?

文章插图
她从小就生活在皇宫中,耳闻目睹之下,对政治事务有足够的理解 。
且从史书上少量的关于窦氏的轶事记载中,能看出窦氏在一些事务的决策上,比李渊果断的多 。
如隋炀帝执政时,李渊曾得到几匹好马,古时的爱马族就好比今天的爱车族,好马自然是男人爱不释手的宝贝,李渊当然要自己收藏 。
可窦氏就从中看出政治上的隐患,因为,隋炀帝杨广也喜欢好马,如果李渊的家中有连皇帝杨广的皇宫中都没有的好马,爱马的杨广会怎么看李渊?
在杨广心中,天下间的好东西,就应该是他一个人的,李渊难道不应该把所有的好马双手献上?
李渊在处理几个儿子之间的争端时过于感性,只因缺少一人的提醒?

文章插图
李渊就没搞懂,看出隐患的窦氏马上就提醒李渊,让他把马匹赶紧送给杨广,以避免杨广找茬 。
可李渊舍不得,犹豫了,结果,杨广的政治打击马上就来了,《旧唐书太穆皇后窦氏列传》中记载:
高祖为扶风太守,有骏马数匹 。常言于高祖曰:“上好鹰爱马,公之所知,此堪进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为身累,愿熟思之 。”高祖未决,竟以此获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