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埋雷”,蚂蚁拆弹

如今,一谈“人脸数据的归属与共享”,似乎已经到了人人自危的境地 。尤其是掌握着大量用户数据的互联网技术公司们,必须要时时高举“安全第一,与我无瓜”的牌子 。
蚂蚁金服,就是当下最容易惹祸上身的金融大数据公司之一 。
要知道,在蚂蚁金服发公告澄清“李开复先生的演讲并不属实,自己从未向旷视提供人脸识别数据”(下图)被送上微博热搜之前,我们完全不知道原来李开复老师参加了一个创业者大会,并发表了一些跟数据应用相关的言论 。
而之后,我们翻找了这个大会的视频,李开复老师的原话是这样的:

“旷视科技是我们在8年前投资的一个企业,今天是一个很快就有希望IPO的巨头了,它的发展路径很独特的,是一群技术人,没有任何产品和行业经验,靠着自己独特的技术能力来创业 。我们早期帮助他们寻找了合作伙伴,包括美图、蚂蚁金服,让他们拿到了大量人脸数据,帮助他们分析各个行业怎么切入 。
但早期还是犯了很多错误,走了很多弯路 。在摸索过程中,找了几个有价值的商业化方向,包括安防、物流领域 。”
听起来,其实就是几句“吹捧一下自己,同时也为自己曾经投资的公司做一下PR,为其上市吹一下风”的客套话 。
但是,最为敏感、最容易引起网友对隐私担忧的“人脸数据”出现了,而蚂蚁金服的公关团队比善于解读的媒体更快找到了冒烟的炸弹引线,并迅速浇灭了它们 。
这波操作,的确比1年前饱受“校园监视隐私之争”困扰的旷视,以及喜欢公开讲实话的李彦宏要高明多了 。
其实,如果从技术和产业事实角度来看,蚂蚁金服说的并没有错,而李开复,也没有错 。
在事件发生后,我们联系了熟悉AI技术解决方案的两位行业人士,他们都指出,蚂蚁金服针对数据的回应——“双方合作仅限授权图像识别算法能力给蚂蚁做单独部署和使用,不涉及任何数据的共享与传输”理论上是没有错误的 。
“在行业里,大客户,特别是掌握大量绝对关键数据的大公司,一般是不会把数据给AI公司的 。后者都是要把算法和平台支撑‘移植’到内部去做私有化部署,数据都在客户自己的服务器里 。”
一位做AI解决方案项目的专家指出,规模大的甲方爸爸不可能愿意把数据做公开分享,这是一个普遍现状 。所以作为技术服务方,一般是按照甲方需求去做定制 。
“简而言之,就是像蚂蚁这种大客户提各种需求,技术公司再按需求在私有云平台上采集数据以后再去优化,由他们验收合格来使用 。
当然,行业里也有例外情况,就是除非你达成了某种更高级的合作,比如说投融资,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但也只是有可能 。”
根据旷视公开的财务资料,成立于2011年的人脸识别技术服务公司旷视科技(Face++)在2013年完成由李开复旗下创新工场领投的100万美元A轮融资;而在2014年9月,蚂蚁金服也入股旷视,金额未披露 。
当然,业内外也熟知,蚂蚁金服金融产品体系(包括支付宝,芝麻信用等)的人脸识别认证等技术功能,均来自旷视技术团队 。这也是四年前两家公司合作蜜月期的宣传重点 。
但值得注意,这两家早期投资方和另一位股东——联想,已经在2019年5月退出旷视股东行列 。与此同时,李开复、蚂蚁金服韩歆毅、王明耀、唐文斌及杨沐也退出了董事行列 。
有人认为蚂蚁金服如此迅速摘清自己,除了一方面避免引起后续关于人脸数据隐私问题的过度解读,也可能与旷视被列入“实体清单企业”的背景有关 。这两点如果被持续放大,都可能为这只筹资规模将高达300亿美元的金融巨兽在上海与香港两地的上市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也会给阿里巴巴集团带来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