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元青花梅瓶!专家为你详解元青花梅瓶的特点

元青花的发现和研究难以深入,悲剧一直在重演 。民间到底有没有元青花,似乎是一个禁区,有人提出来有,就会受到嘲笑和冷落,唯有一些民间的藏家、学者,不信邪,一直在默默的搜集研究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大规模经济建设起步,挖河修水库、筑路盖楼房,土方工程大批上马,加之各地盗墓猖獗,出土元青花颇有数量,但是拿给某些鉴定人员,往往不细看就说是假的,推出门外 。
现在很多人都说有了元青花瓷,但要得到收藏界及学术界的人们的认同,这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元青花很多的现象,只说明这种瓷的确是中国的国宝艺术,受到国人的喜爱 。但最重要的条件是,现在根本就无法造出这种东东来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元瓷上的青花釉料苏麻尼青在明代中期已用完,二是所用胎料资源已无从获得了 。所以真正的都是留存下来的 。是带有八百来年的历史痕迹的 。

最美不过元青花梅瓶!专家为你详解元青花梅瓶的特点

文章插图
关于梅瓶,《饮流斋说瓷》中有专门描述:“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流行于我国宋到明代 。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的这件梅瓶高44.1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3厘米 。口部短小,口沿面平厚,短颈呈梯形状,肩部丰满浑圆,肩以下收敛明显,平底内凹成浅圈足,器形秀丽而挺拔 。器身满绘青花图案,白釉处肥厚莹润,青料则浓艳幽茜,令人赏心悦目 。通体绘有六层纹样:瓶口外壁绘杂宝覆莲纹,肩上部为缠枝莲花纹,花枝相连交缠,花心石榴状,叶似葫芦形 。腹部主体绘人物故事纹,图中 共有三人:正中一头戴官帽男子骑于马上,扬鞭策马,须髯迎风飘扬,坐骑正撒蹄狂奔;前方一男子身着长袍,手执马缰,伫立河岸边,目光迟滞,思绪不定,他的眼前是一湾潺潺的河水,河中一叶轻舟漂来,艄公挺立船首,手拄桨橹,似在笑脸招呼客人上船 。仔细看来分明是一幅汉代“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图 。画面中作为丞相的萧何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韩信急于负气出走的灰心落寞,徘徊踯躅;艄公的不急不慢,悠闲自得,各人不同的心态,均在画匠艺人的笔下表现得淋 漓 尽 致,细腻传神 。画面之中点缀以松树、竹叶、梅花、芭蕉、山石等纹饰 。胫部绘有卷草纹和花卉仰莲瓣纹,其间以莲瓣纹间隔 。梅瓶虽通体满绘各种纹样图案,显得富密繁复,但经画工们细心处理,画面主次分明,繁而不乱,布局精当,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器物通体释放出幽幽的宝石般色泽,青料点染处留下透入胎骨的黑色斑点 。
最美不过元青花梅瓶!专家为你详解元青花梅瓶的特点

文章插图
【最美不过元青花梅瓶!专家为你详解元青花梅瓶的特点】在元青花瓷的研究中,“至正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名词,这是源于英国原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一对元青花云龙纹瓶,此瓶铭文中有“至正十一年四月吉日舍”等字样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对于此瓶的解读,让人们渐渐认识了元代青花瓷,并由此延伸出“至正型”这一概念 。“至正型”的特点之一就是纹饰带多,如此瓶从上至下共八层纹饰带,其中位于胫部的一圈纹饰带所绘正是海水江芽纹,与本文介绍的青花小碟的纹饰相同 。
中国的元青花跑火了,终归是值得高兴的事,它不但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文物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由此而引发了对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的元代青花瓷的探讨与研究 。对此追宗朔源,留存在我们记忆里的当然不应该只有那个把“鬼谷子下山”的天价故事带进欧洲的老哈恩男爵和那个揣着中国宝葫芦做金 钱梦的老屠夫,我们更应当感谢霍布逊教授和约翰·波普博士,是他们将“元青花”从含混不清的“明清瓷”的概念中剥离出来、单立门户,若没有他们,带着浓郁异族色彩的“元青花”,至今也许还不一定能在中国陶瓷史上独立成篇,占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