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活动咿呀咿呀呦教案反思( 二 )


3.用身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 。
师:原来“咿呀咿呀呦”会和我们捉迷藏 , 它不是每一句乐句都出来的 。我们再来听一听、找一找 , 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就跳跳舞吧!
(教师示意幼儿解下纱巾 , 随音乐自由做动作 , 在“咿呀咿呀呦”处挥舞纱巾 。)
二、表现固定乐句的节奏
师:森林里的动物们想要造一座大房子 。谁愿意来当小木匠?
幼:我愿意 。
师:小木匠需要一把锯子来锯木头 , 变变变 , 我的锯子变出来 。
(教师将纱巾拉直 , 幼儿纷纷模仿 。)
幼:我的锯子也变出来了 。
师:好 , 我们一起来练练锯木头的本领 。注意要在“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才能锯哦!
(师幼手持纱巾坐在位子上 , 听音乐在固定乐句出现的时候来回拉动纱巾 , 以表现锯木头的情景 。)
师:本领练好了 , 看看这里有没有木头?
(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 , 伸展肢体)呀 , 这里有一棵大树 , 哪个小木匠先来试试锯木头?
(教师请一幼儿合作演示锯木头 。
教师一边哼唱 , 一边示意该幼儿在“咿呀咿呀呦”的乐句处来回在教师手脚关节处拉动纱巾 。随后 , 教师做出手臂、肩膀等处关节突然垂落的动作 , 以表示木头被锯断了 。)
师:大家想不想来锯木头?被我摸到头的小朋友赶紧到前面找个空位置变成一棵大树吧 。
三、二、一……呀 , 出现了一片森林!
(被邀请的幼儿模仿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 , 伸展肢体扮演大树 , 教师调整个别幼儿的站位 。)
师:其他小朋友都来当神气的小木匠 , 带上小锯子 , 去找一棵大树 , 站在大树的身边 。
(其余幼儿一一对应地寻找合作伙伴 , 教师根据情况调配 , 以便每位幼儿都有合作表现的对象 。) (幼儿随音乐合作表现 。)
师:好喽!木头锯好了 , 抱着自己的木头回家吧!(幼儿相拥着回到位子上 。)
师:锯木头好辛苦 , 赶紧拿毛巾擦擦汗吧!
(师幼一同随音乐表现拿毛巾扇风的情景 , 在“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 , 按照节奏在脸上轻拍表示擦汗 。教师和个别幼儿互动 , 按节奏给幼儿擦汗 。)
师:休息好了 , 我们接着锯木头 。刚才当小木匠的小朋友现在赶紧变成一棵大树吧!
(幼儿互换角色 , 合作游戏 。)
三、结束活动
师:木头锯好了 , 小木匠们出了许多汗 , 一起来洗个澡吧!
(教师高举纱巾并抖动 , 以表示莲蓬头 , 幼儿自然聚集到教师身边 。)
师:拿好你的洗澡海绵球 , 一起来搓搓搓……
(幼儿将手中纱巾团成团变成小浴球 , 和教师一同随音乐表现洗澡情景 , 在“咿呀咿呀呦”乐句处有节奏地搓洗身体的各个部位 。)
活动反思:
1.挖掘音乐元素
音乐的审美感受力是需要通过对音乐元素的感知、理解来获得的 。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是这首乐曲中一个非常鲜明的音乐元素 , 于是所有活动环节就围绕这最具感染力的乐句而展开 。首先 , 我通过引导幼儿充分地倾听 , 让幼儿主动地寻找乐句、听辨乐句 。接着 , 我通过演示图谱 , 将动态的音乐转变成静态的画面 , 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乐曲的结构 , 发现乐句出现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