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活动咿呀咿呀呦教案反思( 四 )


再比如 , 纱巾的创意运用 。
一方面 , 纱巾色彩鲜艳 , 能唤起幼儿学习的热情 , 既有趣又不干扰幼儿倾听、感受音乐 , 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 。
另一方面 , 纱巾轻盈、多变 , 能挑战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 。时而 , 纱巾变成大树、锯子;时而 , 纱巾又成为毛巾、浴球 , 等等 。孩子们在与纱巾的“游戏”中创造性地用各种肢体动作来表现固定乐句 , 并大胆地进行表达表现 。
教师的精心预设使教学活动充满挑战与发展的意义 , 挑战了小班幼儿较准确地感受、把握乐曲的节奏规律并予以回应的音乐欣赏能力 , 挑战了小班幼儿运用各种肢体语言来大胆想象、表达表现的能力 。可以说 , 教师充满智慧的设计使教学活动基本达到了预设的目的 , 也凸现了其发展的效益 。
三、有效互动 , 使教学活动价值优化
在教学活动中 , 教师与幼儿在现场的互动也是颇有特色的 , 反映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
互动中 , 体现了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正确理解――音乐活动应该姓“音” 。教师较好地处理了音乐活动中的节奏、旋律、音高等知识技能与新课程的元素如注重感受、体验、探索、表现、创造等之间的关系 , 在与幼儿互动时既有对音乐元素的关注 , 更有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引导 。例如 , 当孩子们在“大树”下“锯木头”时 , 教师一方面观察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敏感性、表现力 , 另一方面更在乎幼儿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使两者有机融合 , 相得益彰 。
互动中 , 体现了教师本身的音乐素养与音乐教育能力 。在教学中 , 教师的脸部表情、肢体语言、情绪状态以及身体的节奏动作等 , 都反映出教师的音乐素养 , 并一直感染和影响着幼儿 , 使音乐活动的价值得到了优化、升华 。
互动中 , 还体现了教师其他方面的专业素养 。例如 , 对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 , 对幼儿主动模仿、自主学习精神的欣赏 , 对幼儿大胆想象、积极创造品质的肯定等 , 这些都反映了教师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关注 。另外 , 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机智也是值得学习的 。有时 , 她充满感情地倾听 , 接纳幼儿的想法;有时 , 她富有激情地总结 , 归纳幼儿的经验;有时 , 她又饶有兴趣地追问 , 刺激幼儿的想象……在这种积极的师幼互动中 , 孩子们在表达中思考 , 在学习中成长 。
总之 , 这是一个既有情趣又有发展效益的教学活动 , 体现了新课程对优质集体教学活动的追求 。如何使这次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更大化、更优化?本人有两点建议 , 以供进一步研讨 。
第一 , 要强化目标意识 , 不断思考目标是什么 , 在活动过程中目标实现的情况如何 , 有效性怎样 。在这次活动中 , “目标一”较好地达到了 , 而“目标二”感觉还欠些“火候” 。因为对小班幼儿来说 , “目标二”是一个难点 , 是一个挑战 。建议在节奏的表现方面再强化一些 , 运用的手段、方法再多样一些 。
如 , 用拍手、跺脚、唱歌词等方式 , 让幼儿充分地体验、感受 , 多样化地表达、表现 , 这样也许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