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与ARM的连续剧还未落幕( 二 )


收购Mellanox后,英伟达进一步加强了在数据中心方面的竞争力,根据2020年第二季度数据,Mellanox的营收占数据中心营收30%,占总营收14% 。同时,数据中心业务第一次超过游戏业务:前者营收为 17.5 亿美元,后者为 16.5 亿美元 。这意味着,英伟达越来越倚重数据中心业务 。
如果再成功收购ARM,英特尔将成为从移动、边缘再到数据中心的全栈计算厂 。
英伟达收购ARM的底气源自其近年来的迅猛发展 。2016年,英伟达市值曾与ARM相当,但是四年后,这家GPU巨头市值已经不断飙升,今年7月,英伟达市值刚超过英特尔,如今已经是英特尔的1.5倍,目前市值已超3000亿美元 。
黄仁勋曾对媒体表示:“众人以为我们是电动游戏公司,但我们其实是加速运算公司,而电动游戏是我们第一个杀手级应用 。”
踩中了AI运算和图像处理的风口,是英伟达近年来市值暴涨的原因 。但这并不意味着英伟达可以在接下来高枕无忧,而提升企业安全性的最大捷径,就是收购ARM 。
ARM最初的简称是Acorn RISC Machine 。Acorn Computer创立于1978年,总部位于剑桥,由Andy Hopper(剑桥大学),Chris Curry(Sinclair Research)和Herman Hauser(剑桥大学)创建 。
在英特尔Intel x86构架统治PC的时代,Acorn向英特尔申请80286处理器样片,但遭到拒绝,无奈之下,Acorn选择自研处理器 。
尽管在此后多年发展中,因为移动智能终端迟至2008年之后才出现爆发式增长,ARM的经历一度非常坎坷 。但正是在英特尔等巨头的阴影下,避开巨头锋芒的ARM伴随移动智能终端的兴起,悄然成长起来 。
按照软银的数据,ARM在智能手机上的份额大于99%、车载信息设备大于95%、可穿戴设备大于90% 。这正好弥补了英伟达在CPU上的短板,使英伟达可以和老对手英特尔、AMD在全领域展开竞争 。
ARM公司根据芯片设计公司不同的需求和能力,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对外授权模式:

  • 一是处理器的IP授权模式 。ARM将该IP专利授权给买下设计的公司,公司可以直接按其设计方案生产 。
  • 二是处理器和物理IP的授权模式 。此种模式下企业需严格按照ARM规定工艺流程来生产芯片 。
  • 三是架构和指令集授权 。这是自由度最高的授权模式,三星、苹果、华为等实力雄厚的手机厂商可以在ARM架构下自行设计和优化芯片 。
  • 因此,ARM的收入主要靠授权费和版税 。其技术也在物联网(IoT)设备以及汽车,家电,传感器,数字相机,无人机边缘计算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收购并不包含ARM旗下的物联网业务 。今年7月,ARM进行重组,旗下两大物联网服务业务(IoT平台和Treasure Data)转移到软银集团旗下 。
    这与孙正义一直看好IoT不无关系 。在2016年10月举行的TechCon大会上,孙正义在主题演讲中称,物联网如同寒武纪大爆炸一样,将带来1兆个物联网设备,这会将人类导向起点,机器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的总和 。
    同年,软银以320亿美元的估值收购了ARM 。孙正义曾宣布希望借助ARM全面进入物联网、5G等移动通讯和人工智能等行业 。如今,四年过去了,如果ARM以40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英伟达,软银四年投资回报只有大约1.25倍,再加上交易成本,这并不是个好生意 。
    将ARM出售给英伟达,对双方来说似乎是当前不坏的选择 。而对于行业内甚至产业链上下游的玩家而言,ARM与英伟达是一件更为复杂的事情 。
    几家欢喜几家愁
    英伟达的此次收购能否达到1+1大于2的效果,业界仍有争论,可如果这次收购成功,全球芯片产业将变化不小 。
    芯片半导体行业虽然要求精细化的全球分工,但由于国际政治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华为等芯片中下游厂商容易遭“卡脖子”,在全产业链中议价权不大 。在发展初期,英伟达也是在Windos系统下因做GPU成功而发家,并未掌握生态链中的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