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为何成为了年轻人的社交进化策源地( 二 )


文章插图
一年时间,四项新功能,任一功能拆出来都能在过去几年的社交浪潮中成为一个独立产品 。不得不说 QQ 这一“产品经理黄埔军校”的头衔依旧稳固,而我们也不难从中发现几大特点 。
其一,从内容到服务,“一起系列”在不断地做“重”;从诉诸于听觉的“一起听歌”,到调动眼睛与耳朵的“一起看”,到融合语音互动的“一起派对”,再到设计生产力的“一起写”,“一起系列”需要调动的资源与技术能力不断上升 。
其二,交互的丰富程度不断提升;“一起听歌”作为社交 BGM 是共同消费内容;“一起看”则将线下相约影院的体验搬到了线上,消费内容的同时交流分享;“一起派对”则将互动升格为主体,“一起写”甚至进一步拓展到了协作进行内容输出 。
其三,场景不断拓展;“一起听歌”强调为异地社交营造陪伴感;“一起看”和“一起派对”则拓展到娱乐;而“一起写”则能为活动报名、购买信息接龙、会议纪要等多人协作场景提供支持 。
纵观行业,社交与内容/服务互相打配合,丰富用户体验,提升运营数据已经成为趋势 。
除开上文提到的网易云音乐、酷我畅听等产品,B站也于在今年七夕在电影区上线了“一起看放映室” 。一个放映室上限 8 人,进入放映室后,所有人都必须按照统一的进度,观看房主选择的影片 。用户则可以在影片下方的互动区交流分享 。
而于 2017 年上线的主打一起观看视频的微光,最初只有随机匹配功能,但后来发现熟人互动的需求十分强烈,随后进一步开通了邀请功能,可以和好友一起观看 。
从时间节点与功能形态不难看出,一方面社交+内容已经成为互联网产品升级迭代趋势;另一方面,QQ 作为社交+内容产品的趋势风向标,则一直引领着这一波趋势
02
透视“一起系列”的生态位:致敬功能易,复制体验难
为了便于厘清概念,我们不妨把以上提到的这一系列内容和服务,统一称之为互动 。在我们看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互动+社交”和“社交+互动”实际上代表的是两种场景需求 。
前者更多出现在陌生人社交场景 。为了实现破冰,需要通过营造共同经历,设定共同话题 。在产生一定的情感连结后,最终从单纯的互动演变成频率更高更加亲密的社交 。比如一度大火的音遇,就是在抢唱、借唱、领唱等玩法中,借由将 KTV 搬到线上,拉进陌生人距离 。
但后者则更多出现与熟人社交场景 。对于这类场景而言,互动的价值在于通过陪伴,实现情感的维系 。
比如热恋的情侣,在同一首音乐下营造突破时空、彼此陪伴的氛围;疫情期间,难以一同走进影院的室友,通过“一起看”一边看电影一边聊天,弥补过年无法相约春节档的遗憾 。
换言之,“互动+社交”和“社交+互动”两种场景需求各自的诉求不同,无法互相替代 。
那么,为什么 QQ 在“社交+互动”这类场景不仅走得更早,还走得更深呢?核心在于,娱乐和社交线上化本身就是是年轻一代的核心需求,
所以,”一起系列“首先是“QQ式创新路径”的自然延伸 。
一直以来在年轻一代群体中的重要地位,使得 QQ 一直以来都将他们的心理诉求视为功能升级迭代的核心考量范畴 。举个例子,在 2017 年的一期《吐槽大会》中,95 年出生的池子说了一句“95后都在用QQ厘米秀”后弹幕瞬间爆炸,95/00后们纷纷炫耀起了自己的装扮 。
作为 QQ秀移动化产品,厘米秀不仅有不同的表情与服装,还能在聊天框中实时互动,据《00后在QQ:2019 00后用户社交行为数据报告》显示,厘米秀已是 00后最喜爱的 QQ 功能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