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为何成为了年轻人的社交进化策源地( 三 )


不只是厘米秀,强大的GIF发送系统(斗图神器)、视频美颜、语音变声、阅后即焚、等级装扮等对一系列对年轻人细腻、敏感、好奇、寻求认同的心理极具洞察力的小功能,都展现出了 QQ 对年轻一代的关注与重视 。
难怪腾讯QQ公众号最新一期推文中,有人在留言区感叹道:QQ对零零后太好了吧 。
这便是“QQ式创新路径”——顺应 Z世代“孤而不独”的特质,将线下的社交场景线上化、游戏化 。无论是上面提到的小细节,还是“一起系列”,皆是如此 。
其二,在圈层化的趋势之下,以同好作为纽带的年轻一代们,必然诞生互动需求;
在社交网络加持之下,以往的圈层边界逐渐消失,不同年龄、教育背景、社会阶层的人,都可以通过同一种技术消费同样的内容,独立个体也更容易被聚拢起来 。比如,无论是钟爱 JK制服、汉服还是 Lolita,还是痴迷于手办收藏、追星打call,都能在线上找到“组织” 。
这类圈子最大的特征便是获得归属感,对外输出相同的价值观 。要在跨越时间空间的基础上维持关系,更加丰富、深度的线上社交比不可少 。比如,饭圈女孩们用“一起听歌”同听爱豆上线的新歌,“lo娘”们的线下茶话会用“一起写”收集、统计、通知相关信息 。
换言之,“一起系列”的升级迭代,本就是顺应年轻一代社交互动的线上化的不断加深 。
其三,腾讯庞大的内容生态,保证了丰富的互动场景得以落地 。
QQ 的“一起系列”弥合了社交与互动之间的路径鸿沟,使聊天吹水中的灵光一闪都能立刻付诸实现 。从本质上说,它将对话框变成了一个娱乐互动中台,源源不断地为内容生态导流 。
比如,“一起听歌“的曲库直接由 QQ音乐支持,“一起K歌”所导向的则是全民K歌,而”一起看“功能则是基于腾讯视频、腾讯体育等丰富版权内容,使其打开场景更加便捷化、移动化 。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一起看”仅从功能层面来看并非无法“致敬”,但如果没有版权内容池作为支撑,则最终陷入“无源之水”的困境——比如上文提到的微光,就不得不冒着版权风险开放用户自行上传视频 。要不然忍受资源老旧不足,要不然将高昂的采购成本转嫁给用户 。
由此说开去,这便解释了为何今年的这一波社交创新,都来自于内容产品的“微创新”——没有内容储备的此类陌生人社交,几乎是一个伪命题 。这一点不妨看看微光,最需要“陪伴”的深夜,微光的一起看“最热”的房间里,并没有想象中热火朝天的聊天场景 。
03
最后:一个“彩蛋”
如果只把目光放在满足年轻一代的需求,没有错,但不够全面 。
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这样的,作为中国仅次于微信的第二大社交产品,QQ有着高达 7.4 亿的月活,但是中国的“后浪”们的数量不过 2 亿出头,仅凭他们显然支撑不了 QQ 。
这些每个月不会每天登录 QQ的群体到底是谁?他们是大量“非典型QQ用户”——看重 QQ高效便捷的各类跨端体验、文件管理,群和讨论组等等功能,而将 QQ作为办公效率产品的用户 。
对于他们而言,生活在微信,但办公在QQ 。他们或许不在意 QQ又上线了哪些“花里胡哨”的新鲜玩法,但是 QQ 对其带来的效率提升却是润物细无声 。
这使得 QQ 在上面提到的“QQ式创新路径”之外,还有着另一条暗线——诉诸于高效沟通的 TIM,被马化腾视为意外之喜的腾讯文档,乃至上文提到的“一起写”,无不服务于此 。
显然,无论基于“明线”还是“暗线”,刚上线的“一起写”无疑都不会是“一起系列”的终点 。而站在从业者的角度,QQ还会进化出什么样子,或许会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