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妈妈后的第一件事( 三 )


2、池边练习
①坐在池边,两脚放在池槽或脚掌触及池边,两臂头上举,头夹于两臂之间,然后慢慢前倒,最后向前下方用力蹬出,要求手指先入水 。
②蹲在池边,两脚脚趾扣住池边,两臂头上举,头夹于两臂之间,上体前倾,然后慢慢前倒,最后向前下方用力蹬出,要求手指先入水 。
③一腿跪立,另一腿下蹲,以脚趾勾住池边,头夹于两臂之间,上体前倾,向前下方用力蹬出,要求手指先入水 。
④站立池边,两臂上举,头夹于两臂之间,上体前倾,两膝半屈,前倒用力蹬出入水 。
⑤在上述动作入水后,要求身体成流线型在水中滑行,速度开始降低时,衔接打水动作,向前行进 。
游戏:
1、各种动作入水
幼儿坐在池边,用各种动作入水 。如两手上举、两手互握、两手拉住耳朵、两手捂住眼睛、两手抱头、两手抱膝等等 。
2、小青蛙跳远
将小朋友当作小青蛙,站立在池边 。水中平行于池边拉一条软绳,让“小青蛙”跃过软绳跳入水 。软绳至池边的距离由近至远 。
CC56论文中心采编




抬头抓物
巧妙给孩子设置游戏





常见小孩子在学走路的时候,大人们往往先给孩子设定一个目标距离,等小孩摇摇晃晃地快达到目标时,大人又把距离拉大,小孩子再一次接近目标时,大人又再一次把距离拉大,直到小孩真的走不动快要摔倒了,大人才去把小孩扶住 。在小孩学走路之前,人们拿玩具逗小孩玩的时候也是如此,先把玩具放在一个小孩稍做努力就可以拿到的地方,引诱小孩采取行动,等小孩刚好快要够着玩具的时候,又把玩具移开,当孩子再一次努力快要够着玩具时,又把玩具移开,直到小孩认为自己已经没希望了而主动放弃,或是小孩哭闹起来了,大人们主动把玩具送到小孩子手里 。
人的个性心理就是在幼年时期的一次又一次的游戏中慢慢地形成起来的 。当我们用前面讲的方法去逗小孩玩或训练小孩走路的时候,会对小孩的心理特征的形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不管是在训练小孩子走路的时候还是在拿玩具逗小孩玩的时候,当我们给小孩设定一个最初的目标距离时,小孩会用他幼小的脑袋和刚涉人世所获得的一点点经验去进行判断,在判断“可以成功”的情况下他才会采取行动(当然,小孩不会像大人一样“老谋深算”,当他非常喜欢某样玩具或他前方的某个人时,他很可能会因判断过于乐观而采取行动,所以出现失败也不奇怪,不过这样失败不会对他的心理造成大的不利影响 。
)如果他的判断是“不可能成功”,那他就只会吵闹抗议而不会行动了 。
当小孩满以为自己可以成功的时候,他采取了行动,而当成功即将到手的时候,距离变了,跟他判断的不一样了,在满心兴奋之际突然要面对失败的后果,而且,当他通过努力再一次眼看就要成功时,失败又再一次来到他面前……在这种情境之下,小孩子的心情会怎样呢?当然是非常失望 。如果让孩子幼小的心灵长期浸泡在这种失望与失败之中,对他个性心理的形成会产生消极影响 。
有这样一个故事:神仙告诉某个人,在海边千千万万的石头中,有一块摸上去很温暖的石头是一块希望石,这块石头可以帮他实现一个愿望,于是这个人就到海边去寻找这块石头 。他从海边摸起一块又一块的石头,仔细地用手去触觉,如果没有温暖的感觉就把它远远地丢到海中 。因为他知道手里的这块石头有可能就是那块希望石,所以他每次都很认真地去感觉,生怕错过了那个可以帮他实现愿望的希望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