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闹觉”怎么办?如何抓住睡眠信号,让哄睡事半功倍!

我们平时经常听过的一个说法就是,孩子“闹觉”了,不是因为饿,就是哭闹,孩子一闹,就说明孩子该睡觉了,哭闹真的是睡前最好的提示吗?我们平时经常听过的一个说法就是,孩子“闹觉”了,不是因为饿,就是哭闹,孩子一闹,就说明孩子该睡觉了,哭闹真的是睡前最好的提示吗?
如果你的宝宝是天使宝宝,那么在他困的时候,简单哄哄就能入睡 。即使是你发现的困倦的信号有延迟,宝宝也不会哭闹 。但是如果你的宝宝是个精力充沛的宝宝,那么光会哄还不行,还要掌握主动观察宝宝出现困意的信号,而且要在宝宝出现过度疲劳之前,主动哄睡,才能避免因为疲劳过度而出现的难以安抚的哭闹,甚至完全不能哄他入睡 。
婴幼儿的睡眠周期人类的睡眠有两种类型,快速眼动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为了方便理解,REM也可以叫“做梦期”,NREM叫做“深睡期” 。
儿童也有REM和NREM睡眠周期,但是他们的睡眠周期与成人不同 。
在前四个月里,孩子的睡眠,尤其是日间睡眠,与神经方面没有太多的联系,大部分孩子处于浅层REM期,也就是做梦期时间比较长,此时他们的大脑非常活跃,很容易被吵醒 。

  • 在早产儿的睡眠中,REM(做梦期)占了80%;足月新生儿只占50%;
  • 对于一个新生儿来说,每天需要大约8小时的REM睡眠和8小时的非REN睡眠 。在婴儿四个月大的时候,REM睡眠时间开始慢慢减少 。
  • 大约到2岁是一个孩子的睡眠周期就更接近于成人的睡眠周期了 。
  • REM睡眠在成人睡眠构成中约占20%~25%,每天晚上大约2小时左右 。
REM期,非常容易觉醒,为什么对婴儿还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婴儿会在睡眠中训练大脑成长,通过梦境刺激神经束和神经末梢,就像听觉和视觉刺激神经的作用一样 。
我们都会经历这些睡眠周期,当我们从一个阶段转换到另外一个阶段时,大脑活动的变化常常会令我们短暂醒来 。这种叫做局部觉醒,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更清醒一些 。比如,当我们仍然处于非常浅层的睡眠当中是,大约每90~110分钟(婴儿大概是45~50分钟),就会有一个局部觉醒 。此刻我们并没有完全清醒,但可能会嘟囔两句话或者翻个身,等等 。
每3~4小时,我们都会经历一次局部觉醒 。也许这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枕头掉在了地板上,或者想要喝一口水,或者需要重新盖一下被子 。通常我们就会再度入睡,而且清晨起来的时候几乎不记得曾经醒来过 。这是因为我们知道如何再度入睡 。而孩子们不知道该如何做,除非我们教会他们 。
当婴儿们经历这种局部觉醒时,他们可能会因为受到惊吓而哭闹,翻来覆去 。如果他们负的睡眠关联或者睡眠支撑,如果他们醒来需要借助父母的帮助才能入睡,这种局面的觉醒就会变成完全清醒 。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说:“啊,我有点醒了,我现在在自己的小床上” 。“我很累,妈妈不来照顾我,爸爸不抱着我在走廊里踱步” 。“或者没人帮我找到我的安抚奶嘴的话,我不知道怎么才能睡着”......那现在我就只剩下一件事可以做,就是哭!
只要我们能帮助孩子摒弃这些负关联,他们虽然还会经历局部觉醒,但是却不需要我们再来照料了 。他们会睁开眼睛几秒钟,意识到自己在自己的房间很安全,吮吸自己的大拇指或者摸到自己虚幻的毛绒玩具,小毯子之类的,然后让自己再度睡着 。局部觉醒就只是局部了 。
把握宝宝的睡眠先机掌握了婴儿的醒睡规律,就能更好的把握宝宝的睡眠先机!
我们都有一种生物节律,一种生物钟,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醒来,什么时候该睡觉 。当我们的生物钟设定为“清醒”时还在睡觉,就跟生物钟要求“睡觉”的时候还醒着是对生物节律的违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