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留不下饿了么CTO

9月7日,媒体曝出前饿了么CTO张雪峰已从阿里巴巴离职,在9月第一周完成交接并走完流程 。
在离职前的这近半年,张雪峰随着阿里对本地生活的调整,岗位几经变化 。
2020年1月起,张雪峰在阿里内部的职位已调整为本地生活科技创新中心负责人;6月,张雪峰以饿了么首席技术官身份为饿了么100%上云站台;8月又被调任为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务公司CEO助理 。
对于离职一事,张雪峰9月7日向雷帝触网表示,“今后更多会陪伴家人,做点自己喜欢而过去一直没法抽时间做的事 。”语言间没有任何不满也没有保留一丝期待 。
事实上,除饿了么四名创始人汪渊、邓烨、张旭豪与康嘉外,张雪峰可以说是对饿了么影响最大的一位高管 。
2015年春节,张雪峰正式加入饿了么 。在此之前,饿了么的技术团队只有70名,张雪峰则是携程国际事业部的CTO 。为了从携程把张雪峰挖过来,饿了么联创汪渊主动把CTO的岗位让出,张雪峰在担任汪渊的私人技术顾问不久后正式接棒饿了么CTO 。
张雪峰微软技术出身,从微软离职后有过短暂的创业经历 。当时他跟着前领导做教育,但在线下发展势头不错的教育,线上化却并不成功,他的创业尝试也就戛然而止 。
在《张旭豪的彪悍与精明 独家揭秘饿了么8年45亿美元》中,张雪峰透露之所以决定加入饿了么,是觉得张旭豪和王兴相似,在补贴大战下,仍然保持着对技术的大力投入 。对一个创业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的创业公司来说,技术不仅维系着平台的稳定,也直接影响着用户的服务体验 。张雪峰对技术的重视,是来自于职业素养的探底 。
在张雪峰加入饿了么一年后,技术团队迅速扩张至接近1000人,订单量也得到突飞猛进 。云栖社区博客里一篇关于张雪峰的文章中介绍,这一阶段,饿了么日订单从几十万增长到100万,又从100万增长到300万 。
张雪峰不仅是饿了么订单增长的见证者,也是一手打造了饿了么巨量订单承接能力底层架构的功臣 。
2016年5月饿货节,和阿里巴巴的合作让饿了么的技术短板暴露:当口碑外卖、淘宝、支付宝三方流量同时涌进饿了么,饿了么峰值高达每秒1.5万笔,系统瞬间被挤爆,张雪峰只能临时限流 。尽管如此,饿了么当天订单仍突破了500万 。
【阿里留不下饿了么CTO】彼时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市占率相当(都约为40%),双方仍在激烈“缠斗”,百度外卖也在加码争抢市场 。一方的系统故障,意味着将订单拱手相让于另一方 。
维系峰值的稳定性,是发展和用户体验的双重要求 。但问题在于,峰值过后,订单量回归常态 。
当时的系统资源承接不了顶峰需求,但如果按照峰值补充系统资源,则除中午、晚间的点餐高峰,资源会被闲置,利用率低也不太划算 。张雪峰于是将部分数据上云——IDC+云,在促销、特殊气候、或点餐旺季时切换到云,用云承接大部分流量 。
高峰稳定性问题解决后,饿了么开始攻打白领市场,单量不久突破千万 。
“今天,饿了么订单量仅次于淘宝和滴滴,与美团不相上下 。饿了么这只耀眼的独角兽背后,是肩负巨大压力的张雪峰及其技术团队 。”
不可否认的是,饿了么曾经是一家独立且极具想象力的创业公司,而张雪峰几乎见证了其狼性竞争力下的全部高光时刻 。这背后的坚守,很大程度上与张雪峰为饿了么的投入程度相关 。
2016年,饿了么开始布局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创新技术,张雪峰则成为具体的操盘手 。当年年底,张雪峰从硅谷挖了数位技术大牛,分别以副总裁、高级总监等高管身份加入,负责饿了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核心基础设施、模型算法策略等关键技术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