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被盯上了( 三 )


跳不出的舆论漩涡
如果说,伊利成立27年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首当其冲,虽然伊利产品涉案非常非常少,但也只能和行业一起直面危机 。
2008年,伊利巨亏17.3亿元,相当于其2002-2007年6年净利润的1.3倍;年内股价下跌72.7%,创上市12年以来的最低值 。
与“死亡”擦肩而过,“品质”成为伊利财报中重点强调的对象 。直到现在,伊利董事长潘刚提出“伊利即品质”,成为行业看齐的对象 。
时隔十二年,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不信任感依旧存在 。以至于在采访中,仍有多名消费者告诉亿欧,在购买牛奶时会优先考虑进口牛奶 。
而到了2020年7月,一篇名为《深扒蒙牛、伊利6大罪状,媒体不敢说,那就我来说》的文章占据微博热搜第一,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
对于中国乳业来说,有种“旧疤未好,又揭新疤”的感觉 。伊利蒙牛也再次置身于舆论风波中 。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是无法对牛奶进行检测的,只能依据包装信息与饮用鉴别来做判断 。
【伊利被盯上了】亿欧通过线上和线下调研,发现有47.4%的被调者认为伊利牛奶的口感寡淡,不如之前;63.2%的被调者认为伊利牛奶应该增加蛋白质的含量 。
口感寡淡成为消费者普遍反映的问题,甚至有消费者抱怨“喝伊利就像喝水一样” 。
牛奶是蛋白质的补充剂,其含量多少,会成为消费者判断牛奶质量的核心因素之一 。普通伊利纯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不及同价位的进口牛奶,这一问题日益被消费者所重视 。
消费者作为“买单者”,其反馈最为真实 。如此看来,伊利确实应该对此有所考虑 。但显然蛋白质的每一点增长都不是白来的,对于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减少的利润 。
结尾
伊利通过渠道和复制能力,逐步构建起“护城河”,牢牢占据国内乳业龙头地位,“千亿收入”的目标不难实现 。作为一家企业,伊利多年来的成功有目共睹 。
但牛奶从从来不是简单的商品 。因为历史上的特殊原因,这盒牛奶,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命运,更能牵动着一个民族的神经 。
如今的伊利利润丰厚,但仍然需要面对竞争对手的“突进”,和时常出现的、来自消费者的负面评价 。乳制品这门生意,确实并不好做 。
【本文作者马晓龙,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亿欧网授权发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 。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