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店、更名、“卖吊牌” 拉夏贝尔“ZARA”梦碎?

_原题为:关店、更名、“卖吊牌” 拉夏贝尔“ZARA”梦碎?
摘要【关店、更名、“卖吊牌” 拉夏贝尔“ZARA”梦碎?】作为国内第一家A+H同时上市的服装公司,拉夏贝尔巅峰期市值达120亿元 。截至目前,该公司市值缩水至13亿元左右 。仅在2019年,该公司亏损额达21亿元 。显然,拉夏贝尔要想重新步入正轨,仍有太多事情要做 。(中国经营报)

关店、更名、“卖吊牌” 拉夏贝尔“ZARA”梦碎?

文章插图

关店、更名、“卖吊牌” 拉夏贝尔“ZARA”梦碎?

文章插图
关店,搬家,更名,“卖吊牌”……“中国版ZARA”——拉夏贝尔正在寻求新的提升业绩的方法 。
最新的信息显示,该公司计划放弃占比近2成的线上直营业务,转向将品牌系列商标分别授权给供应商、经销商及代理运营商等,并将线上业务交由专业的品牌运营公司代为运营 。这在业内被称为“卖吊牌”,在此之前,南极人、恒源祥、回力等品牌均有此动作 。
被称为“中国版ZARA”的拉夏贝尔,目前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其负债率已经超过90%,为了获得更多银行授信,拉夏贝尔已经将公司注册地迁往新疆 。随后公司更名成“依新集团” 。甚至,该公司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办公大楼已经被纳入“抵债”之列 。
作为国内第一家A+H同时上市的服装公司,拉夏贝尔巅峰期市值达120亿元 。截至目前,该公司市值缩水至13亿元左右 。仅在2019年,该公司亏损额达21亿元 。显然,拉夏贝尔要想重新步入正轨,仍有太多事情要做 。
第二个“南极人”?
在得知拉夏贝尔放开线上业务品牌授权时,程伟雄并不看好 。作为鞋服行业资深观察人士,他见证过很多知名品牌因为“卖吊牌”短期获利,但最终伤害到整个牌子的案例 。
9月2日,拉夏贝尔发布公告称,公司计划将线上业务由“企划设计-自主采购-平台运营-线上销售”的传统模式调整为“品牌授权+运营服务”的新模式 。公司线上业务计划将旗下品牌系列商标分别授权给供应商、经销商及代理运营商等,并将线上业务交由专业的品牌运营公司代为运营 。公司将不再使用自有资金采购线上货品,亦不再独立经营电商平台销售业务 。
通俗来讲,这种模式就是“卖吊牌” 。业内已有的较为知名案例为南极人 。作为昔日叱咤上海滩的保暖服装品牌,南极人早就砍掉生产线,专营品牌授权 。目前通过电商平台,可看到各种价位的南极人服饰,涵盖多个品类 。
“拉夏贝尔上述模式就是南极人电商模式,即类品牌授权模式 。该模式容易造成线上线下体验割裂,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降低,线下和线上可能会出现营销上的冲突,影响消费者和品牌的价值,这个需要找到平衡 。”鞋服行业观察人士马岗告诉采访人员 。
北京某大型服饰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拉夏贝尔采用这种模式,重点在于其线上线下的管理是否到位 。当然,它也可以选择通过卖授权的方式,让企业自身迅速增量,直到品牌力枯竭 。这是另外一种打法 。
拉夏贝尔方面告诉采访人员,公司将通过严格筛选代理商、推行销售额承诺保底、加强品牌授权管控、建立经营不善退出及负面清单淘汰机制等方式,最大力度保障公司收益的稳定性 。
只是,在品牌授权管控以及相关产品的设计、质量等方面的品控,将时刻考验着拉夏贝尔的能力 。事实上,除了南极人之外,很多鞋服品牌都有这样的经历 。回力作为昔日国民品牌,也已经放开线上加盟,且授权品牌已经拓宽至皮鞋、雨靴等 。但上述品牌屡屡陷入质量风波,其品牌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