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历史悠长的兔毫盏文化

在建窑黑釉盏盛名的影响下,各地的仿烧者甚多,除福建本省的南至福清市,北至武夷山以北的几十处瓷窑之外,还有江西的吉州窑,四川、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仿烧的,形成了以建窑由于宋代斗茶风尚盛行,而主烧适宜为斗茶的黑釉茶盏,亦称建盏,以水吉镇窑制品为最,颇受文人喜爱 。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斗茶使用的黑釉盏,并于器底刻"进盏"、"供御"字样 。建阳窑产品使用含铁高的原料做胎,因而胎色深黑坚硬,有"铁胎"之俗称,或名乌泥窑、黑建、乌泥建等 。盏内外均施黑釉,外壁釉不到底,露黑色胎 。黑釉盏以铁结晶形成的斑纹为饰,呈条状晶纹的称兔毫,有黄、白两色,故又有金、银兔毫、玉毫、兔斑等别称,也有呈油滴结晶状,宋人称鹧鸪斑 。铁结晶呈油珠状的称为油滴,更有少数窑变花釉,在不规整的油滴周围出现窑变蓝色,尤为珍贵 。

品味历史悠长的兔毫盏文化

文章插图
【品味历史悠长的兔毫盏文化】兔毫盏是宋朝建窑最 具代表的作品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 。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民间称“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 。以其中的“银兔毫”最为名贵,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建窑束口碗就是这样一件珍品用兔毫盏沏茶,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 。
建盏造型文化中的实用主义是一种基于人格力量的审美理想,是提倡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提倡物为人所用,物为人服务的积极世界观,其中蕴含着的以人为本、自尊自爱、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思想境界,直到现在仍具感染力,值得我们重视 。
甚至在古代历史上对它的评价也是非常之高,历代都有人对此进行论述 。如蔡襄《茶录》云:“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 。”宋徽宗赵佶说:“盏以青绿为上,兔毫为上 。”苏东坡在《送南屏谦师》冲云:“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乎;忽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 。”杨万里也有“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之说,北宋蔡襄《茶录》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
建窑釉面斑纹都是在龙窑中烧成时天然形成的,它们属于铁钙系结晶釉,须在1300度以上的还原焰中烧成.由于这类结晶釉非常敏感易变,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很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变化,要烧制一件外观没有缺陷的并具有美丽斑纹的优 秀建盏非常困难,即使现代也难掌握,所以古今中外,优 秀的建盏非常稀 少,市面上难得一见.
品味历史悠长的兔毫盏文化

文章插图
兔毫盏是一种特殊的黑釉瓷器,以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建窑烧造的最为著 名 。宋代黑釉瓷器极为流行,这与当时的饮茶风气有关 。宋代茶叶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之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碗内,再冲入沸水,水面便沸起一层白色的沫 。宋代从皇帝到文人,都喜爱“斗茶”,即品评茶叶质量的好坏 。
宋代建盏一般以敛口和敞口两种为多见,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 。外壁近足三分之一处无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黄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处自然垂流成滴珠状 。造型敦厚古朴,线条自然 流畅,修坯随意大方,一眼看去给人一种古意焕然的感觉 。仿制品的外观过于规整,胎釉稍薄,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比宋代的'盏'尺寸略大一些,过份灵巧,古韵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