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把观众赶出电影院

前有《八佰》打鸡血 , 后有《夺冠》补营养 , 电影院迎来了久违的欢腾 。
国庆档电影票预售开启的7天后 , 10月1日当天的预售票房成功破亿 。
今年国庆档关注度比较高的有《我和我的祖国》的弟弟《我和我的家乡》 , 还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师父《姜子牙》 。两部去年大热影片的“亲戚”累计贡献了10月1日当天票房的8成 。
今年的国庆档 , 和国庆假期一样 , 格外的长 。
原定于9月30日上映的《夺冠》 , 提前到了9月25日上映 , 早早拉开了国庆档的序幕 。这样做无疑是明智的 , 因为一来可以抢夺目前的空档期 , 二来提早释放口碑 , 也能为国庆票房打下良好的基础 。
但最重要的原因 , 可能是《夺冠》预测到 , 即便是中国女排的主题加上国庆长假 , 也很难复制《八佰》的成功了 。
《八佰》凭一己之力 , 已经把观众累积半年的观影需求消耗的差不多了 。
遗憾的是 , 这并不说明《八佰》有多牛 , 只是现在观众走进电影院的需求 , 真就没有太多 。
越年轻 , 越坐不住
电影院最辉煌的时候 , 还是2015年 。
14-15年的中国电影行业快速成长 , 一方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植 , 一方面得益于市场投资的热潮 。
那一年诞生的华语电影有《功夫》、《烈日灼心》、《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夏洛特烦恼》、《老炮儿》和《唐人街探案》等等等等;好莱坞大片有《速度与激情7》、《复仇者联盟2》、《侏罗纪世界》、《碟中谍5》、《蚁人》、《007:幽灵党》、《火星救援》等等等等 。
大制作和好口碑的电影扎推 , 平均每个月走进两次电影院都不嫌多 。
不过转眼来到了2016年 , 电影制作和票房增速回归理性 , 表面看起来是稳定发展 , 但是拿掉通胀之类的因素 , 票房收入其实已经开始了原地踏步 。
2016年 , 电影制作的狂热褪去以后 , 2018年 , 观众走进电影院的热情也开始褪去 。

谁在把观众赶出电影院

文章插图
想来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 物价和消费水平都在涨 , 只有电影票越来越便宜 。5年前的电影票还在80块左右 , 现在大概只要40块左右了 。
随着看电影的性价比越来越高 , 看电影早已从年轻人的时尚消费行为 , 变成了全民娱乐消费行为 。
受众变成了“全民” , 可人数的增长却停滞了 。
这背后的原因 , 大概正好可以与看电影的两个出发点一一对应:体验和消遣 。
【谁在把观众赶出电影院】很多人去电影院看电影 , 追求的是仪式感和视听的沉浸感 。
但是别说走进电影院了 , “仪式感”本身在现代社会都自身难保 。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 , 电影 , 不是非要去电影院才可以看 。
年轻的观众越来越接受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看电影 , 在飞机上看、高铁上看 , 甚至在地铁上看 。他们总是需要拿着手机看点什么 , 而电影 , 只是众多的打发碎片时间的内容之一 。
有的人坐不住 , 所以不愿意走进电影院 , 另一方面 , 有的坐不住的人 , 也在剥夺其他观众的沉浸体验 。
今年第22届上海电影节期间 , 不少展映影院里都出现了一句话 , “你打开手机的那一刻 , 把沉浸在电影里的我杀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