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的夏天

当新势力们进入快车道,扩大边界上升到一个重要的层面 。
转眼之间,造车新势力已经来到了第五个年头 。
最初,这些加入新造车行业的创业者高调宣布用互联网科技的手段进入百年历史的汽车产业,一时间行业内所有人都在讨论互联网结合汽车的可能性 。五年之后,关于新造车是不是伪命题的争议已经平息,头部企业活下来了并且活的很好,正在成为汽车产业中不可忽视的一波「后浪」 。而新造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它们肉眼可见地进入了「快车道」 。
小鹏、理想相继赴美上市,在大众消费者群体当中狠赚一波眼球;蔚来最新推出的 BaaS 服务,带来了汽车动力电池的新玩法;威马在最近对外正式宣布完成 100 亿元 D 轮融资,「国家队」上汽集团入场领投 。
新品、上市、大额融资,各自的大动作成为汽车行业的焦点,新造车们加快步伐,进入大众视野中 。
智能、电动引发的新世代
事实上,不止中国,全球的「造车新势力」都在 2020 年加快了发展速度 。
Fisker、Canoo 等新兴的造车公司追随小鹏、理想的脚步,正在筹备美股上市 。美国著名的新造车势力,被称作「干翻特斯拉」的 Lucid 在前一段时间发布新车,性能比特斯拉只高不低 。除此之外,已经发布产品的企业都在自行建厂,准备量产大事 。
可以看出,虽然比中国速度略慢,但全世界的造车新势力似乎都有同样的目标:2020 年重在发展 。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在互联网与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以智能化、电动化为核心的汽车作为「新物种」在过去几年发展情况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受到了极度肯定 。
一个明显的转折点是,诸如福特、大众、通用这样的老牌车企,逐渐开始拥抱智能与电动汽车,并已经或即将推出产品,从大方向上看,汽车行业对于新能源和科技赋能的观念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
另外,在一场疫情过后,汽车行业遭遇了可能是近十年来最不景气的时刻,甚至用一场危机来形容也不过分 。
以中国为例,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 2020 年 4 月份的数据显示,2020 年第一季度汽车销量同比下降 42.4%,至 370 万辆 。其中,2 月份的销量大幅下降了 79% 。
但是,在 7 月份,由于中国的疫情得到控制,人们对出行的顾虑也基本消除 。根据麦肯锡的调查报告,中国的汽车消费意向已经恢复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水平,需求强劲;相比之下,同时期的美国消费者购买汽车的意向依然处于同比下降的趋势 。
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里,消费意向恢复如初就意味着产业即将迎来一段与消费者的「蜜月期」 。当然,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是避免不了的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在消费需求强劲反弹的过程中,新造车作为一支较为独特的队伍,在众多车企当中也会想办法追求增长 。所以,上面提到的所有「大动作」,其中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增长」,并不一定指代的是销量 。如果说过去衡量传统燃油车的唯一指标是销量的话,那么作为新世代下的汽车企业,「增长」一词包含的东西有很多 。
增长之下的「基石」
理想和小鹏汽车赴美上市,且表现不俗,给中国的智能汽车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也让更大众的消费群体了解到此前相对较小众的产品——智能、电动为主导的汽车 。
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增长」 。连美团的创始人王兴都预言:中国未来的车企格局是 3+3+3+3,即 3 家央企、3 家地方国企、3 家民企和 3 家新势力,最后一个分类是蔚来、小鹏和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