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审美特征

【汝窑审美特征】关于汝窑卷足的问题 。我们知道,汝窑的卷足是汝窑区别其它瓷器的一大特点之一 。那么关于汝窑的卷足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呢?同样在《缀耕录》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底有芝麻花细小铮钉,以往过去我们都认为应该是汝窑的底部有芝麻大小的支钉 。至于芝麻花,都认为是记载的问题,或者是出于疏忽,才多写了一个花字而已 。但难道说真的是这样吗?就是单单的写错了吗?我认为没有错,还是断句的问题,理解的问题 。底有芝麻花细小铮钉,如果这样去理解,底有芝麻花,底有细小铮钉 。既然是底有芝麻花,那什么是芝麻花呢?我说了以后,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家,请不要喷我,只是说说而已,认不认可无所谓 。我认为就是卷足,因为只有卷足酷似芝麻花,而且是显而易见的!大家可能觉得我乱讲,觉得我张狂,觉得我没有把这么多的大人物放在眼里,道理我就不说了,这就是我一个人的见解 。

汝窑审美特征

文章插图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 。汝瓷传世品稀 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
解析“玛瑙末为釉” “有玛瑙末为釉的不一定是汝瓷” 。但是,汝窑瓷一定玛瑙末为釉,才是一句完整的话 。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 。观其釉色,如雨后天蓝色的晴空,温润古朴;抚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 。有古文写到,汝瓷釉面“似玉非玉而胜似玉” 的结论,可这“玉”的质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北宋汝瓷的釉面,光亮度普遍较差,不如官、哥瓷显得晶莹,更逊于龙泉青瓷 。与同为贡御性质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的光亮度大抵只及后者的三分之一略强 。这表明,汝窑的“玛瑙入釉”,致釉汁的玻化程度及耐腐蚀性,皆有明显下降 。反过来则说明,缺乏玻璃质感,是玛瑙为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清代学者梁同书在其《古窑器考》一书中的记载:“汝窑,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 。汁水莹厚如“堆脂” 。
汝窑审美特征

文章插图
汝窑因稀而贵,故历来传得神乎其神,如文献中记载其曾以玛瑙为釉,其实,玛瑙在一个科技工作者眼中不过仅是石英一类的砂石而已 。
以往认为汝官瓷传世品大多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的特点,而对其“釉如堆脂之熔而不流,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的特点则错误地理解为釉含杂质、工艺粗糙、施釉不均,为民窑产品,将其排除干官瓷之外 。其实“釉如堆脂”的形成,是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火候不均,还原气氛不足所致 。而选入宫廷的御用瓷,皆是百里挑一,精益求精,对稍有瑕疵的产品都要现场砸碎深埋,我们能够见到“釉如堆脂”的汝窑瓷器则为少数幸存者,应视为宋代汝窑官瓷给予重视 。
汝窑审美特征

文章插图
“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 。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 曹昭《格古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