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绝伦“汝窑鉴定赏析

作为宫廷用瓷的汝窑,形制上具有来自金银器和玻璃器影响的特征,甚至和北宋的漆器也存在同中有异的趣味 。最重要的是,汝窑瓷器的形制仅管变化不大,如圆洗和圆碟一般仅有尺寸大小的差别而已,而纸槌瓶、莲花式温碗、奁式炉和盏托虽然在其它瓷窑也曾出现,但是仔细观察后,颇能从修坏与造型中,感受到潜藏于器物之后的一股精致的风尚 。而这股风尚不仅存在于北宋的宫廷,同时也出现在韩国的高丽王朝 。北宋宣和五年(1123),以人船礼物官身分出使高丽的徐兢,回国后在其大作《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具体地见证十二世纪的中、韩两国窑业交流情景 。本单元将展出台北故宫收藏的传世汝窑、英国伦敦大学戴维得基金会借展的汝窑碗、盏托和奁式炉,以及日本大板市立东洋陶磁馆借展的三件高丽青瓷,以透过形制的观察,来展现存在十二世纪宫廷中的精致文化 。

“精妙绝伦“汝窑鉴定赏析

文章插图
古人称之为“寥若晨星”,是指釉面下的稀疏气泡 。在光照下,气泡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棕眼(釉面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
汝瓷真品边沿口部的釉色与其他部位相比稍微变薄,口部釉色稍显浅铜红色,汝瓷真品的底部如有磨底,露胎部位呈现香灰胎色;而仿品的胎所使用原材料均不属于汝州当地,因而边沿及口部的釉色很浅(俗称脱口也称露白),甚至变成无色透明的玻璃体 。
“精妙绝伦“汝窑鉴定赏析

文章插图
汝瓷无大器:汝窑器型简单,无大器,汝窑瓷器一般较小,多为盘、洗、碗等器型,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极少超过20厘米,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 。
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 。因此,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三、五、七个,六个支钉的很少,痕迹很浅,大小如粟米 。
“精妙绝伦“汝窑鉴定赏析

文章插图
【“精妙绝伦“汝窑鉴定赏析】
宋代的五大名窑和民窑的八大系统,只有官窑和哥窑的命名方式是特例,其他都是以窑口地址作为命名的依据 。汝窑不用说了,就是宋代汝州所烧制的窑,定窑:就是定州所绕的窑;还有北方的耀州窑,南方的吉州窑、龙泉窑都是以地名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
从两岸故宫所存汝窑器来看,尽是些盘、碗、洗、猫食盆类 。即便有个别瓶类,也都是造型极为简单的纸槌瓶、玉壶春瓶,最 好的一件就属三牲尊了 。如果这些代表了汝窑器的全部,那么我相信南宋早期九华人叶寘绝不会在《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瓷,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了 。北宋皇帝也不会以其作为贡瓷了 。因为当时河北定窑和陕西耀州窑的造型比这些精美的多 。所以当时汝窑贡瓷一定是以陈设器为主,手工造型丰富多彩,精美异常,加上“雨过天晴”的釉色,远好于当时的定窑和耀州窑 。台北故宫的三牲尊已经有所表现,但还不是最美的 。最美的汝窑器若被发现,定会给人以“蓬荜生辉”的超然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