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布朗族的来历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土著民族 。施甸居住着的濮人 。自称“乌” 。他称本人 。俗称“花濮蛮” 。从日老(今保山)迁来勐底(今施甸) 。现主要居住在木老元、摆榔两个乡 。布朗族属南亚语系 。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 。无文字 。习汉文 。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 。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具鲜明特征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风俗习性 。

布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布朗族的来历

文章插图
布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布朗族的来历习俗
布朗族的民族历史
【布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布朗族的来历】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 。永昌一带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区 。部族众多 。分布很广 。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 。“濮人”中的一支很可能就是现今布朗族的先民 。自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 。下辖惜唐(保山)、不韦(保山以南)等县 。濮人活动的地区就纳入了西汉王朝的郡县范围 。在西晋时 。永昌濮人中的一部分向南迁移到镇康、凤庆、临仓一带 。唐朝时称为“朴子蛮” 。元、明、清时称为“蒲蛮” 。隋唐以后 。文献记载有所谓“濮人”、“扑子”、“朴子”、“扑”、“蒲满”、“蒲人”等名称 。其分布更为广阔 。唐宋时期 。“扑人”受南诏、大理政权统治;明朝设顺宁府 。以蒲人头人充任土知府 。后来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发展为如今的布朗族 。
新中国成立后 。根据本民族的意愿 。统称为布朗族 。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在平坝地区生活的布朗族人 。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的汉族、傣族人的影响 。己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区气候温和 。物产丰富 。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善种植茶树 。是著名的普洱茶的产地 。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实行母子连名制 。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 。将母亲的名字连在孩子的名字之后 。
布朗族的婚俗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 。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 。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 。
成人礼
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 。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 。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 。彼此为异性染齿 。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 。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 。
恋爱
“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 。布朗族青年的恋爱和婚姻十分自由 。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 。小伙子们换上新装 。怀抱三弦 。结伴来到姑娘的竹楼下面 。争相用诙谐的语言和热情的歌声去打动意中姑娘的心灵 。梳妆打扮的姑娘们也早早燃起火塘 。打开房门 。请小伙子们进来 。用对歌、递烟、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 。布朗山区串姑娘可以群访、也可以单独夜访 。是青年男女进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
求婚
男女双方恋受感情笃深 。男子就会向女子提出求婚 。布朗山区许多地方求婚时以花为媒 。小伙子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花献给姑娘 。当姑娘确认这个小伙子是真心地爱她时 。就在花束中挑选最美丽的一朵戴在头上 。借此表示同意婚事 。
婚礼
布朗人的婚礼也不寻常 。一对情侣的婚典要重复举行2至3次 。第一次在定亲之后 。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 。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 。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 。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劳动生活 。直到举行了第二次婚礼 。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 。第三次的婚典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后 。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 。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