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能够看透一个人的内心吗 学了心理学能否看透人心

        每天培养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说到心理学,人们会怎么想?
   学习心理学可以理解别人在想什么?
   学心理学的人都有心理问题?
   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别人解决情绪问题,成为心理咨询师?
   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别人解梦,理解别人的微表情?
   【学习心理学能够看透一个人的内心吗 学了心理学能否看透人心】……
   以上几乎是人们对心理学的普遍理解 。今天,我相信这些问题在阅读了这篇文章后可以得到回答 。
   
学习心理学能够看透一个人的内心吗 学了心理学能否看透人心

文章插图
   首先,让我们对上述问题做一个肤浅的答案 。学习心理学后,我们能理解别人在想什么吗?当然不是 。心理学不是形而上学 。虽然电影和小说中的心理学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神奇的能力,但它毕竟是一种艺术表现,与真正的心理学有很大的不同 。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任何科学都必须通过实践调查、数据分析等实证研究步骤得出结论,因此,不可能理解别人在想什么,你只能做出一些推断 。
   当然,一些理论可以帮助你猜测别人的心,比如归因理论,通过对他人外显行为的观察从而推断其内部特征,但并非绝对准确 。
   
        心理学家海德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简单的心理学家,自然地观察自己与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从而获得对环境的控制感,从而适应社会 。
   
   例如,一个女人每天都来找你聊天,对待你的态度和别人有明显的不同,你会考虑对方是否对你感兴趣,这是一个归因的过程 。
   
学习心理学能够看透一个人的内心吗 学了心理学能否看透人心

文章插图
   然而,要做出准确的归因并不容易,我将在以后的文章中逐一介绍给你 。简而言之,即使你学会了心理学,你也看不到别人的想法,你只能做出一些猜测,区别只是把握比别人大一点 。
   其次,学心理学的人都有心理问题?
   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你学不学心理学,你可能会有心理问题或者没有因果关系 。
   可能有些人认为某些心理学爱好者或者心理学家喜欢去指出别人的心理问题,然后分析出诸如原生家庭、性格、自卑等各种影响因素,会觉得那些学心理学的自身也有心理问题,以至于对别人的指责投射出内心的阴暗面,正如那句话:你越缺少什么,你就越会炫耀什么
   这里必须解释一下,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甚至整个人类,这一切都会引起你的思考和更多的谜团 。你只有两个选择——探索原因或疯狂 。
   
学习心理学能够看透一个人的内心吗 学了心理学能否看透人心

文章插图
   第三,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他人解决情绪问题,成为心理顾问?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习惯于把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等同起来 。
   实际上,在APA心理咨询只占美国心理学会的一小部分,最重要的是认知心理学,即通过各种研究手段,如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揭示人的大脑活动,从而加深对人类心理现象的理解 。
   简而言之,为了帮助他人或自己解决情感问题,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顾问,除了扎实的心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丰富的情感经验、规定的咨询时间和其他法律机构认可的心理顾问证书 。
   
学习心理学能够看透一个人的内心吗 学了心理学能否看透人心

文章插图
   最后,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别人解决梦想,理解别人的微表达吗?说到解决梦想,许多人会想到弗洛伊德,尤其是世界著名的梦想分析 。
   许多年前,一项调查显示,弗洛伊德对梦想的解释是最受欢迎和认可的 。虽然心理学家批评弗洛伊德,认为他的许多观点与科学无关,有些理论更胡说八道,但谁能否认先驱者的贡献呢?
   要知道,未知领域的提出可以激发无数后继研究者的探索激情,他对梦想和潜意识的精辟讨论为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然而,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仍然受到如此多的批评 。普通人通过学习心理学来解释奇怪的梦想是不可能的 。
   
学习心理学能够看透一个人的内心吗 学了心理学能否看透人心

文章插图
   事实上,梦的话题一直是心理学争论的焦点,没有一个固定的理论模型可以系统、准确地用于解决梦想 。因此,人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完全理解梦的意义 。至于微表达,人们可能会对它有更广泛和深刻的误解 。
   微表情是指一种非常快的表情,持续时间只有1/25秒到1/5秒,表达了人们试图压抑和隐藏的真实情感 。在美国,微表情已经进入应用领域,给司法领域的罪犯审判带来了新的进展 。
   然而,微表达在中国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相反,市场上的微表达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用专业系统的知识为人们回答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你识别别他人的谎言,这一切毕竟只是为了掏空你的钱包,其专业性需要研究 。
   
学习心理学能够看透一个人的内心吗 学了心理学能否看透人心

文章插图
   说到这里,我相信你对以前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所以,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心理学的基本介绍,但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对心理学感兴趣 。
   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是一门定义为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的科学 。那么什么是心理现象呢?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倾向、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
   心理倾向是指我们心理活动在特定时间内的指向状态,例如,你想赚更多的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吃更美味的食物......这种想要的方向状态可以称为心理倾向 。
   此外,心理倾向分为动机和注意力 。动机心理倾向涉及你的价值观 。例如,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或者想实现你的个人价值,这种具有某种动机的指向状态被称为动机的心理倾向 。
   后者则涉及生活中的注意活动,例如你正在读一本关于烹饪的书籍,这时你的心理活动则指向这本书中的内容,如果你正在打篮球,你的注意点则放在肢体协调以及得分上面,这样的指向状态就称为注意性的心理倾向 。
   
学习心理学能够看透一个人的内心吗 学了心理学能否看透人心

文章插图
   心理过程包括三个部分:知识,知识是指认知过程(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通常不区分),涉及感知、记忆、思维、言语、想象力、学习等 。
   爱是指情感过程,如四种基本情绪,以及伴随的情感体验 。意义是指克服许多困难,努力实现目标的意志过程 。
   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的稳定性 。比如张三性格倔强,愤世嫉俗,李四智力超群,远远超出同龄人的能力 。
   换句话说,人们常说的性格、气质、人格、智力都属于心理特征的范畴,用来描述个体的某些特征 。
   以上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值得一提的是,网上很多文章都混淆了认知和认知的区别 。似乎只要涉及到人脑中的观念,认知这个词就会被滥用 。
   
学习心理学能够看透一个人的内心吗 学了心理学能否看透人心

文章插图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知道认知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术语,它不仅包括我们的思维活动,还包括听觉、味觉、嗅觉、想象力、记忆等概念,所以认知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理解只指代人脑中的概念,是对象反映在人脑中形成的概念 。
   例如,当你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你通常会说我对它了解不够,而不是提到认知 。当你因为数学问题而挠头时,也是因为你对某些公式和解题技巧了解不够,所以不能一般提到认知 。
   总之,真理超出其适用范围就成了谬误,在日常生活中要区分各种概念,以免让人发笑 。
       心理与行为有什么关系?
   一般来说,心理和行为是分不开的,但在阅读了许多在线文章后,作者发现许多人混淆了心理和行为,甚至用心理行为来表达一个概念 。
   
学习心理学能够看透一个人的内心吗 学了心理学能否看透人心

文章插图
   一般来说,心理是指你看不见或摸不着的东西,而行为是指人们可以用肉眼看到的东西 。心理和行为可以说是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心理支配行为,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行为分析一个人的心理现象 。
   因此,心理与行为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不能共用或混用,区分心理和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内和外 。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和不可预测的 。例如,一个异性在你面前非常专注,尽一切可能对你好,普通人会认为对方喜欢自己,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对方不仅对你好,对别人也好,你还能说对方对你有趣吗?
   可以看出,心理和行为之间有许多丝线,这些丝线是复杂的,我们不能通过片面的分析得出结论,而是需要更多的思考 。
   
学习心理学能够看透一个人的内心吗 学了心理学能否看透人心

文章插图
   各大流派    你知道心理学分为什么学校吗?也许很多人都知道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最初是一名生理学家,后来成为一名研究人员的精神和意识 。
   至于弗洛伊德的转行,有人曾评价为伟大的转变,认为正是因为弗洛伊德最初转变为研究领域,心理学才繁荣起来 。
   
学习心理学能够看透一个人的内心吗 学了心理学能否看透人心

文章插图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分为人格理论、性本能理论和梦想分析 。他认为,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遵循幸福的原则,旨在满足原始的欲望,获得幸福 。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试图延迟或不满足个人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负责调整自我、超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但偶尔失控,因此发展了退出、投影等各种自我保护机制 。
   除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还有心理学创始人冯特的结构主义学派、詹姆斯和杜威的功能主义学派
、华生的行为主义学派臭名昭著......如有机会,笔者将在下面的文章中介绍一两个 。
   相信看完这篇文章的朋友对什么是心理学有了更多的了解 。是的,它是一门科学,深奥,晦涩,但实用 。
   21世纪的心理学正在蓬勃发展,中国的心理学也在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这是一门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秘密将逐一揭晓......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Madrid,H. P. (2020). Leader Affective Presence and Feedback in Team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11.
        [2]In: Esposito A.,Esposito A.M.,Vinciarelli A.,Hoffmann R.,Müller V.C. (eds) Cognitive Behavioural System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vol 7403.
        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