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管为父,理为母


管理——管为父,理为母

文章插图
若干年前,笔者到地方一家省直大型国企调研,同他的一位老总谈起有关针对管理的话题,我提出了“管是父亲,理是母亲”的粗浅的认识 。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导的 。儒学强调的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机理,继承了以家为细胞的父权社会的文化基因,父亲为家庭权力的中心 。所以对子女的管理重任理所当然地落在父亲的身上,父亲便成为家庭管理的核心 。“家长制”管理方式便由此而来 。所以才有“养不教,父之过”的古典经语 。
在今天中国的许多企业里,管理方式脱胎于传统文化的机理,管理者继承传统文化的衣钵,俨然父亲一般,威严,神圣而不可侵犯 。员工对管理者必须毕恭毕敬,不能有半点的不尊重,否则轻者被狠狠地训斥,重者则被炒鱿鱼 。因为子女是不能挑战父亲的,必须认真服从管理,任劳任怨,哪怕管理出了问题,你也得绝对服从,否则惹怒了父亲就麻烦了 。
在这种压抑的环境里,员工的积极性是很难充分发挥的 。但是,别忘了,还有一个“理”在起作用 。理是母亲 。母亲的亲切、温暖、宽厚、包容使员工倍感温馨,在父亲那里得到的压抑、责难都可以在母亲那里获得排解 。所以,管理是管和理的有机结合,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

只有“管”而缺“理”是不能叫管理的 。管与理的有机搭配,犹如父与母的天然合一,构成了管理的和谐乐章 。
【管理——管为父,理为母】那么,由“管父理母”,可以引申以下思考:
一、管是刚性,理是柔性

什么是管?词典解释为:圆筒形的东西,如钢管,竹管等,引申强制、管制等 。什么是理?解释为:物质组织的条纹,如纹理、木理、肌理等,引申道理、科学等 。从中可以看出,所谓“管”,本意就是约束在刚性的管子内,使之不能出轨 。所谓“理”,就是无论多么刚性的管子,都附有柔性的纹理、木理、肌理等 。
企业管理就是这个道理 。管必须是刚性的,来不得半点含糊 。决策层制定的战略,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绩效考核,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有半点马虎 。这样才能保证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刚性讲的就是强硬性、强制性 。但过刚则崩,这时就要附着柔性的理 。在管理过程中,经常对员工搞好教育培训,多倡导一些管理的道理,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教育人,这样管理就会赢得员工的认同,再刚性的管理也会取得员工的积极配合,管理才有效 。
否则,管理越刚,员工越认为管理者不懂情理,不识人间烟火,逆反心理越重,员工消极怠工,势必影响和削弱管理功效 。日本为解决这个问题,搞了诸如出气室之类的场所,用橡胶制作从总裁到各级管理人员的塑像放在那里,下班后员工对谁有情绪就在谁的身上发泄,这种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梳理了员工的情绪,缓解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但过于教条和呆板,不适应我们的国情 。
我们在实施严格管理的同时,应多采用柔性的教育引导和适当的激励方式,达到刚柔相济,比较有效 。

二、管是规约,理是疏导

俗话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规矩的作用就是确定不同的半径,来划出同一规格的圆 。如果没有规矩,空手拿笔划圆,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半径不等,划出的圆不规格,如像椭圆,鸡蛋,冬瓜之类的图形;二是划出的图形走形很大,已经没有一点圆的面貌了;三是如果拿笔的手颤动,划出的图形就更加离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