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管理智慧


禅宗的管理智慧

文章插图
禅宗提供的是关于个体如何实现人生终极价值的学说,同时禅宗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化的宗教社团,在管理措施上体现出独特的管理思想,其内容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管理智慧 。
禅宗的管理智慧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注重心态管理;第二,强调直指人心;第三,讲究身体力行 。

明心见性的心态管理
现代的管理活动通常习惯于依靠制度规范、知识技术、方式方法等外在因素,而禅宗的管理智慧则强调着眼于组织成员的心态,通过改变成员的心智模式、坚定共同愿景,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 。
心有本性的主体意识
中国禅宗的创宗人物惠能在其代表作《坛经》的开篇就提出“定慧不二”的命题 。这个命题强调“定慧等”,“定”与“慧”二者是体用一致的关系 。当你安定了自己的内心时,你已经达观了真理;你要想勘破世界的本质,只要体验自己寂静美妙的内心就可以了 。“我”与“佛”浑然一体,对于修佛者而言,重要的是认识这一事实,而不是离“我”求佛 。

禅宗的成佛论要旨在体悟自心清净,旁骛他求必定修不成正果 。凡愚之人不知道他们己身中就有净土佛性,所以就求这求那;觉悟的人则清楚,心中自有本性,绝不能于心外求生佛国 。
“心有本性”的思想,对于树立人的主体性,从而在现实生活与管理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开拓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发明本心的成功之道
既然己心是觉悟成佛的关键,那么,行为主体外向索求,必以其内在本心为根基 。“禅”的要点不在其形式 。“佛”无处不在,向没有佛性的地方用功永远不能成佛,而离我们最近的具有佛性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心性,所以要“明心见性” 。
【禅宗的管理智慧】禅宗的这一思想包含着深刻的管理智慧 。当代有些组织的目标往往不切实际,真正的需求并没有表达出来,而表达出来的又非真正的需求 。这其实就是管理活动处于迷失状态的表现之一 。迷失方向的又一种表现,是有些组织无视自身的资源、特色、优势,一味地学习别人的经验,盲目地信奉流行的理论主张 。
一个组织,只有正确把握存在和发展目标,勾画出组织成员接受并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的共同愿景,才可能形成源源不绝的内在动力,从而使组织不断向前发展 。

圣雅伦的董事长梁伯强有一段精辟的自白——我对“圣雅伦”充满着信心,而且越来越喜欢它,把它定为我实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验室 。在许多人眼里,我们的产品附加值并不高,但是我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里,开发生产这种“能赚钱的有核心技术的”日用产品,具有成本低、市场大的优势 。技术含量高的科技产品不可缺,量大面广的日用产品同样不可缺,各有各的市场,各有各的消费对象 。
梁伯强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宜自己的产品 。这是圣雅伦的优势 。

境由心生的管理效应
禅宗管理智慧将人的意识活动的“心”作为组织的关键要素,认为只有先唤醒人的心灵,才能给管理目标注入不竭的动力 。
现代管理学经历了一个逐步强调人的心性作用的过程,讲究利用人的心灵力量,注重提升人的品质 。
这一趋势表明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重视组织成员心灵的觉悟,把具有心灵主导性的人作为组织成就功业和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根本,这与禅宗管理智慧所倡导的“境由心生”不谋而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