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劣势儿童群体的强化教育


关于劣势儿童群体的强化教育

文章插图
在15~20年前,神经学家们开始把儿童的一些正在萌发的行为同大脑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联系起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通过智力测试也看出了同样的问题 。儿童发育研究领域中的许多人都相信,儿童的早期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智商高低,进而也决定着他的行为 。
在20世纪60年代的早期,行为主义传统仍十分强大 。这个传统体现在两个基本信念上:
第一 。人和动物不同,人没有任何本能和直觉,我们的行为和智力不会受遗传的影响;第二,人可以通过改变教育和社会环境,从根本上改变智商(智商是一种衡量智能高低的间接而有效的手段) 。因为传统上认为,在低社会经济状态、质量差的学校和智商分偏低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相互联系,所以行为主义在60年代中期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运动 。
这场运动在有关组织的资助下,曾试图为经济状况差的那些学生改善教育环境 。这些所谓的“补偿教育”计划,许多都是针对小学生的 。但是当时在某些人士中就有这么一种观点,认为智商的高低在6岁左右就已经稳定了,因此提高智力的各种努力都必须在学龄前这几年开始进行 。
在1965年,补偿教育计划中最著名的“头脑启动”计划,便开始对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的学前儿童提供服务 。它对这些孩子提供了语言和认知技能上的帮助,还提供了有营养的食品、医疗和社会服务,以及父母的培训 。
30年以后,这项计划的受益儿童达到了数十万,而且随后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项计划通过增加就业机会,降低在校学生的退学率,降低青少年怀孕率和犯罪率,确实改善了年轻人的生活 。接受这项计划的绝大多数学前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时测得的智商分都有所提高,但这个结果在小学期间在逐渐减弱 。
1996年有一个专家小组认为,智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是遗传决定的,智商的高低对成年人的职业和学习潜能有很大影响 。该小组利用他们自己的社会分析法发现,正是美国的福利、住房、税收、医疗保健和教育政策,促成了美国穷人及其子女低劣的生活环境,反过来又导致了智商的降低 。
一对学前儿童常常应用的干预措施是小范围体验,是由教育研究基金会发起的 。由儿童发育专家和社会工作者们对58名学前儿童进行了两年的教育,每周教4个小时 。学生与教师的比例是5:
1,结果智商分都有所提高 。和“头脑启动”计划一样,这些收获到三年级时便下降了,而且参加的孩子和街区里未参加此项计划的同龄孩子在智商分已没什么差别了 。然而,数年后的调查研究再次发现,这些孩子与同社区同年龄但没有参加学前教育的孩子相比,在校学习时间延长了,结婚也比较晚,赚钱较多,犯罪率也降低了,而且对社会服务机构的依赖也少了 。
学前强化教育能(也许不能)永久地改变我们所测出的这个智商分 。但是,它确实改变了这些孩子的生活 。有时这些结果要几年以后才能显露出来,有时会立即神奇般地显露出来 。社会工作者乔安尼·诺丝在《今日儿童》杂志上撰文,讲了一个3岁儿童的故事 。这个小孩和他怀孕的母亲及妹妹住在一个专门为收留无家可归的穷苦妇女设置的避难所里 。
当这个男孩进入政府出资的学前班时,他只会说这样四句口头语:“不!”“不要动!”“我恨你!”“别碰我!”他拒绝参加各项活动,他对他母亲、老师和其他孩子都公开地采取敌视态度 。
过了5个月以后,他的语言表达技能扩展了 。他学会了信任他的老师,而且也参加游戏活动和上课了 。他也开始和其他的小伙伴交往了 。而且他的苦恼也变成了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