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终究都是孤身一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
读起李白的这两句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送别时的那种依依不舍的场面 。可是,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对短暂人生的一种形象描述——
人的生命就象一叶孤帆,莫来由地漂流在充满喧嚣和骚动的时间的河流上,又莫来由地无声无息地远去,最后不知不觉地消失在无限的时空中,一去不复返;只剩下那无情的岁月,涛声依旧……
从佛教的角度看,每一个体生命的存在,无不如此:孤独、短暂、无常 。想想看——
父母生你时,并没有征得你的同意 。你被强制地抛到这个充满苦难的人世间 。而且,你来时一无所有,孤身一人 。在这个世界,你是个莫名其妙的绝对孤独的漂泊者!
而且,对你所生的环境,无论是幸福的还是苦难的,是富裕的还是贫困的,是和平的还是战乱的,是温情的还是冷酷的,你丝毫没有选择的自由;甚至对它们,你没有作丝毫的准备 。你被迫面对,被迫承受这一切!
不仅如此,在这尘世中,你所经受的诸般痛苦和烦恼,你必须自己承担,别人绝对不能替代 。也许你有好朋友,可以安慰你,但这仅仅是安慰,而承受痛苦的、烦恼的、失望的、忧伤的,还是你自己 。他们永远也不能体验到你此时此刻内心的一切,哪怕是万分之一!因为你是你,他们是他们 。你和他们是一些没有门窗的房间 。你们可以敲着厚厚的墙,互相询问,互相倾诉,聊慰心灵的寂寞,但是你们彼此永远也没法进入对方,因而也永远没法根除心灵深处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孤独!
你必须用自己的脚走路,或者是被拖着走,或者是主动地走 。总之,你必须用自己的双脚,去践行人生的坎坷,去领受尘世的风霜,去支撑生命的沉重 。即使你不想活,你也必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心灵的颤栗来实现这“不想活”,他人亦无法代替 。
而且,最后,当你在尘世累得疲惫不堪、再也没有力量站起来时,你还必须一个人去远方,没有人陪伴你,没有人给你指路,没有人安慰你 。纵然你有很多朋友、亲人,他们为你哭泣,为你焚化数不清的钱,为你建造豪华的墓宫,你仍然是孤身一人 。在无限荒寒、黑暗和死寂的世界里,你飘飘荡荡,渺渺悠悠,你呼唤,你哭泣,可是就是没有人知道!
对这种人生的本相,佛陀是看得非常透彻的,而且他还知道人生的孤独、痛苦和无常的根源在于爱欲 。在《无量寿经》中,佛陀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这句话是何等的触目惊心!
生命既然如此孤独,如此脆弱,如此短暂,如此空幻,那么我们拿什么安身立命?拿什么作为心灵的归宿?靠什么支撑自己的生命?我们生命的价值感从何而来?我们用什么打破将我们的生命紧紧包缠起来的这种可怕的孤独与荒寒?
这就需要我们回到生命孤独和痛苦的根源上去 。佛陀说,诸有情生命,同生于一性海,原本是互相融摄、同体不二、无有分别的 。只是因为我们无明障重,贪爱心炽,将自己至纯至洁的心灵给蒙蔽起来了,生出种种分别和我执心来 。于是自己将自己逐出家园,四处漂泊,到处树敌,结果使自己孤独难耐、痛苦不堪 。正是这种贪爱心,将我们锁进各自的心囚中,而不知道出处 。
从此,那可怕的孤独和漂泊便开始了 。在这贪爱的心囚中,我们孤立无援,我们烦恼寂寞,我们常常陷入没有勇气活下去的那种沉重的生命虚无感之中而长久地不能自拔 。
一旦我们觉悟到生命痛苦和孤独的根源,拯救便开始了 。觉悟之光给我们带来解脱的希望 。因此,面对如此人生,我们无须绝望,无须哀叹 。我们应当借助自性智慧的光明,找出心囚的出口,走出来,勇敢地担当苦行,走完这一段千劫不再的人生 。我们应当常常这样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