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2021年下半场这样投!四季度上行空间更大( 二 )


二、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的五大趋势性变化 。
中国制造业在规模优势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出技术优势 。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我国自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后,已经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 。中国制造业规模优势已经在全球遥遥领先,与此同时,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的升级已经在发生 。2020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17.8%,比2019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但是相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未来我国想继续巩固并提升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发挥技术优势将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们预计在政策的加持下,中国制造业将迈向更“高精尖”的发展轨道 。首先,“十四五”规划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这一要求就意味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其次,伴随着全球经济下行所导致的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产业链面临着加速重构的可能,这就要求我国制造业发展更注重科技创新,以应对“卡脖子”难题;最后,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深刻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变革,也将直接促进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 。
服务业以结构升级助力提升劳动收入和全要素生产率 。过去40年我国服务业发展较快,承担了就业“蓄水池”的功能 。2019年,我国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4% 。90年代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为20%左右,2019年该比重已经上升至47.4% 。未来的服务业发展,一方面更多依托为制造业提供高端全面的服务,生产服务业潜力巨大;另一方面更多依托更精细、更个性的需求升级,加速商业模式变革 。虽然以往服务业的人均工资水平高于制造业,然而服务业内部的极差却很大 。目前低收入的服务业正在从全社会劳动收入的“拖累项”转变成“助推项” 。服务业越来越呈现线上线下融合、精细化提升等特点,客观上创造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相对高收入岗位,与此同时,部分劳动力也从低端制造业岗位流入新业态的服务业领域,这一趋势与工业领域的“机器换人”结合在一起,既提高了服务业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工业的生产效率 。因此,随着服务业结构的升级,全社会的劳动收入和全要素生产率都得到了提升 。
产业链的竞争力成为左右出口趋势的决定性力量 。疫情冲击下,全球各国均开启了货币大幅宽松的进程,这样“冲击—宽松”的经济政策路径发展下去,长期来看,全球总需求的弹性会有所扩大,一国的供给能力将成为影响出口的核心变量,对于中国来说,生产“替代效应”将持续带动出口高增 。完备的产业链体系才能实现资本品、中间品和消费品的多元化出口,中国正是基于产业链的优势,才能实现无论全球供给是中断还是恢复,可能都不缺订单的情形 。华东地区是我国制造业的主要阵地,也是出口类制造业能够进一步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依托 。我们预计,在这一地区还将涌现出很多优秀企业,有望在全球打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品牌 。
地方政府行为从更重基建转向更重产业 。基建贯穿我国地方发展黄金二十年,但传统基建空间和回报率逐年下降 。近几年来,地方政府行为的转型已经开始逐步显现,一方面是出于对更可持续的财政收支的行为匹配;另一方面也是对更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更需侧重的民生建设予以进一步的关注和加大支持 。在“十四五”期间地方政府的行为转型预计将主要呈现两个大的特征,一是更注重“城市更新”,强调用综合的、整体性的观念和行动计划来解决城市存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更积极地参与到产业的培育、深度融合发展等层面,从单一的产业发展的“旁观者”和“秩序维护者”转变为产业发展的“引路人”和“推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