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宝宝去医院看病的五大准则

1.选医院——就近原则
当宝宝生病后,很多家长都是习惯性地带宝宝去儿童医院或是大医院求医,导致了儿童医院、大医院总是挤满了人 。其实宝宝的病基本都是常见病,如感冒、发烧、腹泻等,这些病症一般医院甚至社区医院都能治疗,没必要去挤大医院 。医院里的病人越多,室内空气往往就越差,宝宝看一次病,基本都要在医院待上几个小时,再加上此时宝宝的身体抵抗力比较差,所以往往是“旧病未除,新病又添”,特别是流行病高发的季节,更容易在医院被传染到其他疾病 。
选择近一点的医院,首先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其次也便于宝宝复诊,三也容易与固定医生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 。如果附近刚好是儿童医院之类的大型医院,那么可以采取家长先去排队挂号、排队候诊,等差不多再回家抱宝宝或通知家人把宝宝送过来的方式,最大可能地降低宝宝待在医院的时间 。
2.省时间——提前预约
周末、尤其是寒暑假期间,小病人急剧增加,所以带宝宝去看病尽量避开节假日这些时间段 。现在很多医院都推出了预约服务,比如预约电话或是网上挂号,家长带宝宝去医院之前,可以先预约,最大程度地缩短在医院等待的时间 。带宝宝看医生时,最好有两个以上的大人,有利于分工合作,减少求医时间 。
3.带物品——求医类和安抚类同样重要
带宝宝去看病,要准备的东西相当多,切勿因为赶时间而随便将就,因为很可能需要在医院待上大半天,如果发现缺东西的话,宝宝会更加烦躁不安,不肯配合治疗 。
求医类物品:病历、医保卡、就诊卡等,口罩、消毒湿巾(在医院里可以用来给宝宝擦手,宝宝能抓到的地方最好也先擦擦)、干爽的贴身衣服(在宝宝流汗时可替换) 。
安抚类物品:平时宝宝出外的常用物品,如奶粉、奶瓶、水壶(装上温开水)、纸尿裤、小玩具、小零食等 。
4.安抚宝宝——向宝宝说明情况
安抚宝宝,家长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很多宝宝特别是小宝宝都是通过父母的表情来判断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 。如果父母的表情是微笑的、镇定的,宝宝也不容易感觉慌乱;如果父母的表情是焦虑的、不安的,那么宝宝就容易抗拒周围的环境 。
其次是鼓励宝宝,在带宝宝去医院之前,要先跟宝宝说明情况(不管他是否能听懂),告诉宝宝会去到一个不如家里舒服但是能够帮助身体恢复健康的地方;在宝宝打针或输液之前,不要对宝宝撒谎说不疼,而是要告诉实情并鼓励说“会有一点疼,但宝宝能够坚持的”;宝宝做检查的时候,尽可能在旁边予以鼓励 。
5.与医生交流——扼要讲,仔细听
儿科与其他科目最大的不同在于,儿科病人无法自行描述症状,需要家长替代宝宝描述,这就要求家长在观察宝宝病情时要特别仔细 。回答医生问题时切忌着急而滔滔不绝,只要把几个关键点跟医生说明就好,此时可以将宝宝之前的求诊病历让医生参考 。不同年龄孩子的用药量有所不同,在医生开药时,要主动告诉医生孩子的实际年龄,也可以告诉医生孩子的体重,以便医生更精确计算出用药量 。
这样可以更好描述宝宝病情:
时间包括发病时间、间隔时间和恶化时间,用准确的时间量度来表达,如“发烧5个小时”,而非模糊性的“从昨天就开始发烧了” 。
体温常见于发热的宝宝 。如果在家已经测过体温,那么共测过几次,最高多少 。或是用有点发烧、烫手、滚烫等大概描述 。发烧时宝宝有无抽搐、身上有没有出疹子等其他症状也要向医生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