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家务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如果谁想让自己14岁的孩子习惯于帮忙做家务,父母必须在他2岁的时候就慢慢渗透这种习惯 。

曾经听到过一个10岁孩子的妈妈抱怨,自己每天从早上就开始忙活孩子的事:叫醒孩子前,要为他接好刷牙用的水,牙膏还要挤到牙刷上;早饭端上桌;在孩子吃早饭时,赶紧去叠他的被子……想一想,这样的生活是否会是你和我的未来?

不要以为孩子们长大了,自然什么都会做,更不要以为,他们什么都愿意做 。如果你没有从小培养他做一些“家务”事的习惯,就别指望着他长大了能主动帮你做什么 。当然,我们也不是让父母把孩子培养成“劳动能手”,只不过,总有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他们可以,而且应该分担的 。

合理的做家务的年龄是大约在孩子2岁多的时候,开始帮忙把饭碗拿到厨房;3岁的时候试着倒垃圾;4岁时可以扫一扫地……

然而这仅仅是理想状况!看看下面两个镜头:

镜头一:
5岁的蓓蓓想要一辆印有热带鱼的滑板车,一直想培养女儿在家里负起点责任的爸爸暗喜机会来了:他提出蓓蓓必须为全家人擦皮鞋一个月,才可以买 。从这天开始,每天晚饭后蓓蓓就坐在房门口,卖力地擦拭爸爸、妈妈和自己的鞋子 。看着女儿如此乖巧,第三个星期的周末爸爸就提前兑现了诺言,和蓓蓓一起买回了滑板车 。结果两天后,蓓蓓说什么也不愿继续她的“工作”了 。

镜头二:
杰仔总是乱丢图书和玩具,为这事不知挨过妈妈的多少数落 。这天,6岁的杰仔无法再忍受妈妈的唠叨,开始反击:“我丢的东西我自己整理,只求您别再唠叨了 。”杰仔花了一个下午整理他的房间,成效斐然 。然而,当他重新要找故事书、找拼图时,却大动肝火:什么都找不着 。看着儿子整理上的低能,妈妈叹了口气:所有的图书混放在书柜里,大大小小的拼图和积木一起倒进了玩具筐,当然不好找了 。
唉,还是我来吧……几天后,杰仔乱丢东西的毛病又发作了,因为他晓得背后有个“整理义工”嘛 。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父母希图从家务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劳动观念;两个孩子,曾经也饶有兴致地去做,但不到两个星期,就没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是孩子天生三分钟热度?天生难以养成自我服务和服务家人的习惯?天生不能将责任进行到底?小事都难以坚持下来,将来如何做大事?
不是 。将孩子的责任意识半途扼杀的,其实是父母,是父母越俎代庖的“积极性”!是父母没有将设立的原则推行到底 。
做家务对孩子来说往往不过是一种新游戏,所以要很新鲜有趣才行 。很多小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会非常兴奋地帮忙整理玩具,帮妈妈摆餐桌、扫地、倒垃圾,但一旦他们发现这些家务在重复,很无聊,他们就会躲得远远的,对你的要求充耳不闻,完全不考虑自己作为家庭成员还有什么“义务”(我才不管呢!)

其实,除了家务事不象孩子的其他游戏那样有趣之外,造成孩子们排斥做家务的原因往往来自父母本身:

强制的责任让孩子变得逆反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做一些事情,最好用夸奖、认同、支持和鼓励等情绪来代替“责任”这类有压力的词,如果我们总是使用家长权威,孩子可能在长期的强制下会变得拒绝甚至逆反 。

孩子的成绩遭到轻视或者否定

【在做家务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我们在要求孩子帮忙做家务的时候,总免不了担心孩子会帮倒忙 。这种担心无意识地通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