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言“情商”:来自反对者的声音


 慎言“情商”:来自反对者的声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赵勇showElementsTop(0);近几年来 , “情商”(EQ)一词迅速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 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 , 其它照猫画虎的词汇如“逆境商数”、“爱情商数”也大行其道 。究其原因 , 一是心理素质愈来愈受人们重视 , 如北大博士跳楼事件即被归罪于情商;二是“情商”说确有些迷惑性 , “情商”源于心理学家沙洛维和梅耶的“情智”说 , 确有其科学性;三是传媒的轰炸 , 使人不信也得信 。然而兼听则明 , 偏听则暗 , 顶礼膜拜之前我们也该听听反面意见吧 。本文的看法是:慎言“情商” 。
“情商”是一个心理学词汇 , 心理学界应最有发言权 。而圈内人士大致有三种态度:一是坚决反对并加以批判 , 如曾性初先生在《大众心理学》1998年第四期撰文加以批驳;二是不批评 , 不赞同 , 以为不值一驳 , 或懒得批评 , 但不批评不等于认同 , 这是大多数人的态度;三是未有深入的研究 , 人云亦云 , 误听误信 , 这一类人也不少 。另有极个别人随波逐流 , 兴风作浪 , 为的不过是“钱” , 如一些畅销书、训练方案的炮制者 。笔者以为 , “情商说”是文化市场上的假冒伪劣 , 理论上站不住脚 , 实践上有害 。
从理论上讲 , (1)“情商“名不正言不顺 , 挂羊头卖狗肉 。“情商”与“智商”(IQ)相对 , 智商即智力商数 , 其值为个体智力水平与常模平均水平之比 , 情商则应为情感智力商数 , 即个体情感智力水平与常模平均水平之比 。然而 , 传媒上讲的情商却是"情智"即情感智力的内容 , 张三拿了李四的通知书去上学 , 不是假冒是什么?(2)情感智力商数没有可靠的量表来测量 , 求不出商来 , 因而情商一说便不能成立;情感本身没有优劣之分 , 更不可能去求什么商数 。因此 , 情商不仅冒牌 , 而且是劣牌 。(3)“情智”(情感智力)概念本身尚值得推敲 , 并未定论 , 属于半成品 , 拿出去推销不是有骗人之嫌吗?
从实践上讲 , “情商说”泛滥有以下危害:(1)损害了心理学的声誉 。将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观念推广到社会上 , 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 而许多出版物借心理学之名 , 行愚民敛财之实 , 更玷污了科学的神圣 。(2)误导了民众 , 贻害无穷 。不负责任的出版物多是急就章 , 编者多半于此并不了然 , 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那些仓促出炉的训练方案之类 , 其质量和效果更难以保证 , 消费者花冤枉钱事小 , 浪费了精力 , 贻误了教育时机却是大事 。(3)情商说所揭示的问题 , 完全可以用更科学的概念来解释 , 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 。情商说其实只推出了一个概念 , 一个不成型的思路 , 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全是借来的 , 我们完全可以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既有理论和方法加以阐释、解决 , 如“非智因”理论 , 心理教育 , 心理辅导等 。智商高而成就低未必就是情智差的结果 , 其他因素如策略、动机、机遇都很重要 。
梅耶等人的研究 , 本是严肃认真的 , 认真的研究何以变成了伪科学?笔者以为 , 从心理学者研究的严肃课题"情智" , 到大众信仰、传媒吹捧的"情商" , 是典型的以讹传讹 , 其间共被“讹”了三次:一次是D葛尔曼著书介绍梅耶等人的研究成果 , 为使行文生动有趣 , 牺牲了一些科学性;第二次是葛氏的著作翻译成中文出版 , 又被“牺牲”了一次;第三次则是群众接受并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它 , 以至于在大众眼里 , 凡不能用智商解释的东西都可归罪于情商 。在这一连串的误解和曲解中 , 科学性越来越低 , 流行度却是越来越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