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导致胎位不正( 二 )


祖国医学文献中无胎位异常的病名,但可见于“难产”或“产难” 。其病因正如《保产要旨》云,“难产之故有八,有因子横、子逆而难产者;有因胞水沥干而难产者;有因女子矮小,或年长遣嫁,交骨不开而难产者;有因体肥脂厚,平素逸而难产者;有因子壮大而难产者;有因气虚不运而难产者 。”这与现代医学论述是一致的 。其病机主要是气血虚弱与气滞血瘀,临床可见孕妇素体虚弱,正气不足,神疲肢软而无力促胎转正;或因平素过度安逸,或感受寒邪,寒凝血滞,气不运行,血不流畅,气滞血瘀;又因怀孕惊恐气怯,肝气郁滞,气机失畅,而致胎位不正 。
《妇人大全良方·产难门》指出:“妇人以血为主,惟气顺则血和;胎安则产顺 。”故治疗应调理气血,使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畅,气血通畅而胎位自然转正 。然胞脉者系于肾,补气血的同时要固肾,则胎固气顺 。中药纠正胎位异常,无损胎之弊 。
[编辑本段]【症状】
1.妊娠28周后经腹部、阴道、B超检查证实为异常胎位 。
2.臀位诊断:腹部检查子宫呈纵椭圆形,子宫底部可触到圆而硬、按压有浮球感的胎头 。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到软、宽而不规则的胎臀 。胎心音在脐上方左或右侧听得最清楚 。B超检查胎头在肋缘下 。耻骨联合上方为臂或为足 。
3.横位的诊断:子宫呈横椭圆形,胎头在母体腹部一侧触及,耻骨联合上方较空虚 。胎心音在脐周两旁最清楚 。B超检查胎头在母体腹部的一侧 。
[编辑本段]【预后及预防】
1.横位应做选择性剖腹产 。臀位分娩,初产妇多作剖腹产;经产妇,胎儿较小、骨盆够大者,可考虑阴道分娩 。
2.横位如未分及时处理,会导致脐带脱垂,胎死宫内,甚至有子宫破裂危险 。
3.臀位有破水后脐带脱垂可能,分娩过程中有后出头危险,会造成胎儿宫内窒息,甚至死亡 。
4.作好产前检查,预先诊断出胎位不正,及时治疗,如未转为头位,则先作好分娩方式选择,提前住院待产 。可以预防分娩时胎位不正及避免因胎位不正造成的严重后果 。
[编辑本段]【治疗】
应用针灸纠正胎位预防难产在我国古籍早就有记载 。如《类经图翼·十一卷》指出:“至阴,三棱针出血,横者即转直” 。尤其是灸法更用于分娩过程中的转胎:
“一治横逆难产,危在顷刻……急于本妇右脚小指尖灸三壮,炷如小麦,下火立产如神”(《类经图翼》) 。现代用针灸转胎始于50年代,自1960年起,即有大量关于艾灸至阴穴纠正胎位的临床报道[1] 。
80年代以来又增加体针、耳针及激光穴位照射,电针等法,效果亦佳 。但就总的情况而言,以艾灸法用得最多,穴位则以至阴最理想 。
针灸一般用于怀孕29~40周的各类胎位异常的孕妇,有效率在85~95%左右,矫正后的复变率约10% 。但再次治疗后仍能转为头位 。国外报道异常胎位自然转正率为60% 。表明针灸疗效确切,且无任何不良副作用 。
▲艾灸(之一)
(一)取穴
主穴:至阴 。
配穴:隐白、三阴交、京门 。
(二)治法
一般仅取双侧至阴穴,如效不显酌加或改用1~2个配穴 。用艾卷两支(长30厘米),直径1.2厘米,点燃后,术者双手执住分别在两侧穴位行温和灸,艾火距离穴位约为2~3厘米,以不产生灼痛而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度 。每次施灸10~15分钟,每日灸治1次,连续4次一疗程 。
施灸时,孕妇可取坐位,脚踏凳上,并解开裤带,亦可取仰卧位,两腿伸直 。嘱孕妇灸治的当天晚上睡眠时解开腰带,并卧向儿背之对侧 。接受灸治之后,每日复诊,胎位转正后即停灸,但仍须继续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