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茶文化及桂平西山茶栽培和精制

桂平西山茶,又名棋盘石西山茶、 棋盘仙茗 。在广西的名茶林中,桂平西山茶品质为最 。西山栽茶始于唐代,到了明代西山茶已享盛名 。据《桂平县志》 载: “西山茶,出西山
棋盘石乳泉井观音岩下,矮株数植,根吸石髓,叶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气芬芳,杭湖龙井未能逮也 。”
【西山茶文化及桂平西山茶栽培和精制】

西山茶文化及桂平西山茶栽培和精制

文章插图
西山茶产于广西省桂平县的西山 。这里集名山、 名泉、 名寺、 名茶于一地,使西山的景色更加迷人 。人们赞美西山的景色,也称赞那色翠味香、 遐迩闻名的西山茶 。西山最高山岩海拔700米左右 。山中古树参天,绿林浓荫,云雾悠悠,浔江水色澄碧似锦 。乳泉晶莹,冬不涸,夏不溢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茶树多生长在山腰的奇峰怪石间 。确是茶树生长的理想环境 。
勤采嫩摘是西山茶的采摘特点 。2月底或3月初开采,一直采到11月份,一年采茶20~30批 。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长度不超过4厘米 。要求芽叶大小、 长短、
色泽均匀一致,保持芽叶完整新鲜 。通常炒制500克特级西山茶,需采4万个左右芽叶 。
西山茶文化及桂平西山茶栽培和精制

文章插图
西山茶炒制技术精湛 。采用手工炒制,在洁净光滑的铁锅内进行,全程采用抖、 翻、 滚、 甩、 拉、 压、 捺等多种手法 。炒制时按原料老嫩、 含水程度、 锅温高低及各工序的工艺要求不断变换手法,达到西山茶色、 香、 味、 形的要求 。
主要工艺分: 摊青、 杀青、 揉捻、 初炒、 烘焙、 复炒等工序 。
摊青: 是西山茶农炒制西山茶的传统经验 。通过摊青,散失部分水分,有利于做形和色、 香、 味的形成 。通过摊青处理的成品,茶味醇和,茶香鲜爽,色泽翠绿,叶底明亮 。摊
青时间因气温高低而异,一般春茶摊青7~8小时; 夏茶3~4小时 。春茶以失水减重10%左右为宜; 夏茶以失水减重6~8%为宜 。
西山茶文化及桂平西山茶栽培和精制

文章插图
杀青: 锅温180℃左右,投入摊青叶100克左右,炒1~2分钟后,将锅温降至100℃左右 。当叶质柔软,折梗不断,清香显露,即起锅揉捻 。历时4~5分钟 。
揉捻: 手工揉捻,揉紧茶条 。成条率达90%以上为宜 。历时20分钟左右 。
初炒: 目的是做形和失水 。当锅温60~80℃,投入揉捻叶400克左右,运用抖、 翻、 滚、 拉、 捺等手法边做形边蒸发水分 。揉捻叶下锅后先翻炒至手感热时,再抖散水分 。当于度达七成干时,改用滚、 拉、 捺手法,使条索紧细匀整 。当干度达八、 九成干时,起锅抖散,上筛烘焙 。
烘焙: 采用烘炉进行 。煤炉上设置多层烘筛,筛面上垫上透气性的棉纸或纱布,将茶叶薄摊在纱布或纸上,摊叶厚度1. 5~2. 0厘米 。烘温先高后低,开始温度约80℃左右,
后降为40℃左右,烘至足干下烘冷却 。拣剔筛分,拣去茎梗、分清粗细 。按级别、 大小分级贮藏 。
西山茶文化及桂平西山茶栽培和精制

文章插图
复炒: 复炒是高级西山茶出售前的必需工序 。通过复炒达到提香的目的 。复炒锅温40~60℃,投叶量每锅250克左右,炒至茶香显扬,茶叶足干时起锅摊凉,包装出售 。
西山茶从1960年后得到很大发展,目前已从原有的零星散植发展到成片的西山风景茶园,年产量已达600公斤左右 。
产品畅销国内外,得到各方人士的高度赞扬 。已故著名壮族诗人黄勇宗曾咏诗道: “乳泉水温西山茶,又香蜜糖又香花,天下名茶我尝过,如今只爱这一家 。” 马斯云称道: “香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