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40个典故 战国时期的故事( 六 )


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 , 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 , 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 , 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 , 这一下 , 把别人都给吓跑了 。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 , 结果适得其反 , 闹出笑柄 。
32
呆若木鸡
出自《庄子 达生》 。战国时 , 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 , 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 。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 , 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 。
齐王求胜心切 , 派人反复催促 , 纪渻子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 , 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 。”待到斗鸡时 , 对手的鸡又叫又跳 , 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 , 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 。因此 , 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 , 自然场场获胜 。
庄子用这个故事 , 原义是指为了说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 , 经过人为的训练 , 也能积习成性 , 达到改造“物”的目的 。但是传到了后世 , 却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神态 , 则全用为贬义 。
33
盗憎主人
出自《左传 成公十五年》 。春秋时 , 晋伯宗为人正直 , 在朝常直言不讳 , 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 , 民恶其上 , 好直言 , 必及于难 。”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 。
“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盗窃、抢劫的主人 , 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 , 无道恨有道 , 恶恨善 , 丑恨美 , 坏人恨好人 。
34
得鱼忘筌

春秋战国时期的40个典故 战国时期的故事

文章插图
出自《庄子 外物》 。庄子说:“筌所以能捕到鱼 , 是因为得鱼而忘筌 。”后世用“得鱼忘筌”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 , 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 。
35
断织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 。孟子被后世誉为“亚圣” , 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 , 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 。孟子年幼时 , 他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 。有一次 , 孟子由于贪玩而没有上学 , 他母亲知道后 , 非常生气 , 当即拿起剪刀 , 割断正在织布的织线 。
从此以后 , 孟子发奋苦读 , 终于成为大学者 。后来就用“断织”为勉励努力求学 , 不可中道荒废的典故 。此外人们也用断织来表示贤妇劝学 。
36
高山流水
春秋战国时期的40个典故 战国时期的故事

文章插图
出自《列子汤问》 。“伯牙鼓琴 , 志在高山 , 钟子期曰:'善哉 , 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 , 钟子期曰:'善哉 , 洋洋乎若流水 。'”伯牙精通音律 , 琴艺高超 , 一天夜里 , 伯牙乘船游览 。弹起一首《高山流水》 , 琴声悠扬 , 渐入佳境 。岸上子期叫绝不已 , 伯牙兴奋极了 , 此后二人成为至交知己 。
37
高枕无忧
出自《战国策·齐策》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 , 仅得免其死耳 。今君有一窟 , 未得高枕而卧也 , 请为君复凿二窟 。”
冯谖是投奔田文的一个门客 , 在没有任何功劳的情况下 , 再三向田文提出丰厚的待遇 , 田文都满足了他 。他后来担任了替田文向农民收租的任务 , 但是他却将所有的契约 , 免去了农民的负担 , 为田文在国民中赢得了好的名声 , 而在田文受到齐王怀疑的时候 , 田文封地的民众争相迎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