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父母如何做到严慈相济,关爱与严格并重?

今年1月1日起 , 《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 。 法律第十七条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 , 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 , 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 , 合理运用以下方式方法:(五)严慈相济 , 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
为什么要强调家庭教育中 , 父母要严慈相济 , 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父母严慈相济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 , 父母该如何做到严慈相济 , 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中国青年网采访人员专访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 。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父母如何做到严慈相济,关爱与严格并重?
文章图片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父母如何做到严慈相济,关爱与严格并重?
文章图片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父母如何做到严慈相济,关爱与严格并重?
文章图片
严慈相济是新时代家庭教育重要原则 , 可以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
陆士桢认为 , 《家庭教育促进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社会法规 , 第一次将家庭教育这一传统家事上升为“国事” , 让广大家庭和家长的育儿行为有法可依 , 纳入了法治化轨道 , 尤其是关于具体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相关规定 , 更是具有特别的指导意义 。
法律明确要求 , 家长在教育中要坚持严慈相济 , 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 。 “这是新时代家庭教育重要原则 , 需要家长高度重视 。 ”
她表示 , 严慈相济是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 , 中华民族自古就讲究“严父慈母” , 说的是家里既要有父亲的严格要求、经常训诫 , 还要有母亲的温柔体贴、慈爱安抚 。 “《三字经》中‘昔孟母 , 择邻处 , 子不学 , 断机杼’中的孟母则既有关爱 , 又有威严 , 成为世代相传的为母之楷模 。 ”
陆士桢认为 ,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 , 父母是人生第一个老师 , 古今中外无数案例表明 , 家庭里只讲慈 , 甚至溺爱放纵 , 孩子不仅很难接受社会规则 , 没有能力去适应社会 , 而且长大往往会自私、任性、懦弱、无理等 , 可能会生活在纠结和痛苦之中 。
而只讲严厉、苛求指责 , 甚至动辄就打骂、体罚 , 则会让孩子形成畏惧、神经质、闭锁等心理特征 , 其中很大一部分还会形成对抗、暴力等行为倾向 。 “这是因为相传严慈相济的教育原则源于家庭和父母承担着推进、帮助孩子实现社会化 , 成为合格社会人的打基础的重要任务 。 ”
陆士桢表示 , 社会化是从一个自然人到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 , 一个人必须完成一系列任务 , 如掌握生活技能 , 学习并接受社会文化价值 , 承担社会角色 , 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 同时形成自我和个性等 。 “这就必须不断扩展孩子的社会生活 , 促其社会性发展 , 不断帮助孩子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 , 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 ”
“在这个过程中 , 必须对作为未成年人的孩子一方面坚持正确价值观念引领 , 另一方面启发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 。 ”她解释说 , 前者要求管束、限制、立规矩 , 后者则要理解、尊重和爱 。 “没有前者 , 孩子不懂规则 , 不成方圆 , 没有后者 , 孩子冷酷懦弱 , 不成人性 。 放大到全社会 , 则会直接影响每个个体的文明素养 , 影响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 ”
父母严慈相济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差距
“事实上 , 中国孩子的教育生态所存在的问题是系统性的、多元化的 。 ”陆士桢认为 , 理论上大家都知道对孩子不能没有原则地宠爱 , 也不能不讲情感 , 一味地严苛 , 但在实际教育中往往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家长的情绪和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