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起源

茶道的起源
中国茶道形成于唐代中期,陆羽是中国茶道的创始人 。
陆羽所著《茶经》三卷,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程序和规则 。
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也就是饮茶的艺术,说白了就是饮茶的正确方法――在饮茶的同时修身正心 。
中国古代有关茶道的著作除《茶经》外,尚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钱椿年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 。现在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功夫茶道即源于中国古代茶道 。

中国茶道起源

文章插图
【中国茶道起源】功夫茶道的程序如下:恭请上座、焚香静气、风和日丽、嘉叶酬宾、岩泉初沸、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壶初倾、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三龙护鼎、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细啜甘莹、三斟石乳、领悟神韵、敬献茶点、自斟慢饮、欣赏歌舞、游龙戏水、尽杯谢茶 。
中国茶道就是通过上述饮茶程序让人们在品茶享受中潜移默化,提高人的涵养,修炼人的身心,提升人的境界,让人渐趋达到真善美 。
唐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文人相会时,茶宴很流行,宾主常常以茶代酒 。在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也常品茗赏景,各抒胸襟 。寺院僧众念经坐禅时,也以茶为饮料,用以清心养神 。宫中也举行茶宴,视茶为神品 。渐渐地,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程序越来越讲究,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这便是茶道 。
当然,宫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是有区别的,其茶道也各具特色,但其修身养性的作用是一致的 。
茶道的外传
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日本高僧荣西和尚访华,首次将茶树种子带回日本 。从此,日本开始种植茶叶,茶树在日本南部遍地开花了 。
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日本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禅师来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的茶道 。回国后,他将中国茶道引进日本,将一套唐朝茶具带到崇福寺,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最早的传播者 。
中国茶道起源

文章插图
日本丰臣秀吉时代(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 。这期间,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他结合日本民族的特点,在中国茶道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 。他提出日本茶道的四规:“和、敬、清、寂 。”这个基本理论是受中国茶道影响而形成的,其茶道主要程序仍是中国的 。
新罗善德女王时代(632-646年),从唐朝传入饮茶习俗 。新罗兴德王三年(828年),遣唐使金大廉从中国带回茶树种子,由朝廷降诏种于地理山,从而促成了韩国本土茶业的发展及饮茶之风 。
936-1392年是高丽王朝饮茶的全盛时期,茶在贵族及僧侣生活中已不可或缺,民间饮茶风气也相当普遍 。当时全国有35个茶叶产地,名茶有孺茶,滋味柔美浓稠,犹如孺子吸吮的乳汁,故称孺茶 。王室在智异山花开洞(今庆尚南道河东郡)设御茶园,面积广达四五十里,称花开茶所 。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韩国影响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韩国茶道,形成“中正”的茶道精神 。在茶桌上,无君臣、父子、师徒之别,茶杯总是从左向右传下去,而且要求茶水必须均匀,体现了追求中正的韩国茶道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