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始的鲜叶咀嚼
古时中国人最早从发现野生茶树到开始利用茶,是以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的 。而传说第一个品尝茶树的鲜叶并发现了它神奇的解毒功能的人就是神农氏 。托名神农而作的汉代药书《神农本草经》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
文章插图
神农氏
(二)春秋时代的生煮羹饮
后来,到了周朝和春秋时代,古人为了长时间保存茶叶以用作祭品,慢慢学会把茶叶晒干,随时取用 。这种将茶叶晒干,用水煮羹的饮茶法,持续了很长时间 。晋朝人郭璞为《尔雅》这部古代字典作注时还说,茶叶“可煮作羹饮”,说明晋朝人曾采用这种饮茶法 。
文章插图
(三)唐代的煎茶
中国的饮茶,不仅是解渴的生理需要,而且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这门艺术的发轫就始于唐代,它的形式就是“煎茶” 。
唐人的煎茶法细煎品饮,将饮茶由解渴升华为艺术享受 。一道道繁琐工序之后,方才获得一种轻啜慢品的享用之乐,使人忘情世事,沉醉于一种恬淡、安谧、陶然而自得的境界,得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因而煎茶之法创自陆羽后,在整个唐代风行不衰 。
文章插图
(四)宋代的点茶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贡茶工艺的不断发展以及皇帝和上层人士的精诚投入,已取代了唐代由茶人与僧人领导茶文化发展的局面 。从唐代开始出现的散茶,到了宋代使民间茶风更为普及,而茶坊、茶肆的出现更使茶开始走向世俗,并形成了有关茶的礼仪 。
两宋时的斗茶之风消失了,饼茶被散形叶茶所代替 。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明人认为这种品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
这种瀹饮法应该说是在唐宋就已存在于民间的散茶饮用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早在南宋及元代,民间“重散略饼”的倾向已十分明显,朱元璋“废团改散”的政策恰好顺应了饼茶制造及其饮法日趋衰落,而散茶加工及其品饮风尚日盛的历史潮流,并将这种风尚推广于宫廷生活之中,进而使之遍及朝野 。
文章插图
点茶用具
(五)明代的泡茶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散茶) 。其时人于此评价颇高,明代沈德符撰《野获编补遗》载:“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按茶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
两宋时的斗茶之风消失了,饼茶被散形叶茶所代替 。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明人认为这种品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
文章插图
(六)清代的品茶
【中国饮茶史】进人清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 。文士茶由于受明代以来,特别是晚明时期文士的避世、出世倾向的影响,而显得纤弱萎靡,影响逐渐缩小,使得千年以来由文士领导茶文化发展潮流的局面终告结束 。然而,整个中国茶文化继续发展的势头并未受到抑制 。它的主流--传统的文化精神开始转向民间,遍及市井,走向世俗 。它继续深人发展,深人千家万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伦常礼仪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一种普遍的民间习俗 。
- 中国画坛名家人气指数排行榜出炉 书画名家排名
- 把五星红旗定为中国国旗的会议是什么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确定为五星红
-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 中国六大茶类之一,什么是黑茶?
- 中国的贡茶
- 中国的茶艺
- 千万别在喝茶的时候失礼
- 赞美兰花的短语
- 不孕别忘查查甲状腺
- 爆笑笑话大全简短 史上最强爆笑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