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祛寒,要利湿,要补虚 。补虚、祛寒、利湿放在一起都很容易想到一个很有名的脏器,就是--脾,脾有主运化的功能,这个运化包括了运化水谷,运化水湿两个方面 。因此健脾就能利湿 。那么寒怎么办呢?我觉得要认识这个“寒”并不是外寒,而是阳气被遏制后的 “阳虚则寒”,那么治寒就有了“阴胜者乘之以阳”“壮火之主以消阴翳” 。
通阳补阳就行了 。这里我临床上用的方法有一般的针灸方法和董氏奇穴的刺血方法,觉得董事刺血更胜一筹,表现在他用起来更快、更有效,有立杆见影的效果 。
用八关大刺结合远端散刺(个人觉得现扣关入门效果更好,扣关入门气血旺盛,散刺放血通阳效果更好更彻底)血刺完了就该补了,补什么怎么补?首先来说这个湿是怎么产生的,湿是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的,为什么水液代谢会失常呢,水液代谢在体内与这几个脏腑有关:肺:肺主宣发肃降 。宣发功能就包括了,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三到全身,外达皮毛,和调节腠里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
肃降功能包括了将肺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肃清肺和呼吸道的异物 。脾:脾主运化 。运化包括了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脾运化水液是指,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都和脾密不可分 。另外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物质,所谓运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
可见脾对水液运化的重要 。肾:肾主水、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素问·逆调论》称:“肾者水脏,主津液 。
“三焦者,决渎之管,水道出焉 。”为通道,输送到全身;经过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气排除体外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是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过程的;肺、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从以上水液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以看出,要想补虚、祛寒、利湿就至少要肺、脾、肾功能的正常 。功能是什么属性呢,功能属阳,振阳必求心,心为阴中之阳脏,而心于小肠通,小肠又是阳中之阳,因此要取小肠来醒阳 。
而原穴可以调节各自所属脏腑的功能,小肠原穴是腕骨穴 。所以用腕骨穴为君为主穴在配合三焦经火中火穴支沟穴(火串穴),太阴脾经络穴(络穴能连络两经并能发阳)公孙穴,并且公孙穴又是八脉交汇穴通冲脉,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 。因此以公孙穴为臣为第二主穴 。取类比像一块冰要融化除了太阳照射外,釜低加薪我觉得也不错,因此再选阴脉之海冲脉中的阳穴关元穴加灸对于温寒祛湿,补气助阳都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因此以关元穴为佐 。
来看一下肉的属性 。肉脾所主,现在肉多了说明脾不足以主肉了,为什么呢,是脾功能差了么,当然有一部分原因,可是前面也补了啊,所以不是主要原因 。肉,水(包括水谷精微)所聚而成 。正常情况土是克水的,现在水多了,说明土被水侮了,水势太强了 。水盛就要泻水,所谓“实则泻其子”,水是生木的,因此要泻肝 。肝属脏,《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脏不能泻就要泻其腑,与肝相表里的是胆,故治水盛就要泻胆 。也就是要减肉,就要泻胆 。怎样泻胆,先来看看胆的生理特性 。胆,居于六腑之首,又是齐恒之府 。与肝相连,附着在肝之短叶间,况且肝、胆又有经脉的络属关系,互为表里 。《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